清朝末年的一位女流之辈,还是一个寡妇,竟然跻身于全国首富之例,不能不说是奇迹。现在回头看看她的商业经营模式,超前一百年。
假设她还活着,毫不逊色于马云,并且一定是马云最大的商业竞争对手,她就是“周莹”,一位二十几岁寡居的女人。
电视剧中的周莹一,商业奇才的苦命人生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主要就是介绍周莹,其内容多充满了感情的纠葛色彩,则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周莹的商业智慧,更让人难以感受到真实周莹的励志人生。
周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又有怎样的传奇人生,慈禧又为何会认她做干女儿呢?
光绪十一年,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大户周家16岁的养女周莹,由兄嫂做主,将她嫁给了19公里外的泾阳县安吴镇富商大户安吴堡的吴聘。
原来周莹是嫁给身患重病的吴家少爷吴聘“冲喜”的,因为吴家的吴聘身患重病,需要娶一个女人成婚冲煞气。
其实,也就是一种民间习俗,是通过“红鸾照命”的红喜事,来冲散“白虎凶星”,从而使患病者转危为安,只是结果大多事与愿违。
这件事虽然不公平,但由于周莹是养女身份,命运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凭兄嫂安排。同时,又由于周家在同治元年发生巨变,周家开始败落,而周莹便成了周家寻求依靠的牺牲品。
周莹所嫁的病丈夫吴聘的父亲吴蔚文还在担任朝廷命官,并长期经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盐业卖场,与胡雪岩属同时期的“红顶商人”,曾为左宗棠西征提供粮草,因此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
据《重修泾阳县志》记载:周莹“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无子。”
周莹嫁给吴聘后,仅当了十日的新娘,转眼便变成了“安吴寡妇”。
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所谓:“房漏偏逢连阴雨,”谁知,吴家唯一继承人的丈夫吴聘前脚刚走,后脚公公吴蔚文又因病离世。顷刻间,吴家的两个顶梁柱轰然倒塌,而在此之前吴家已开始家道中落。
丈夫吴聘和公公吴蔚文的接连去世,周莹不但要接受内心的痛苦,还要接受街坊邻居的流言蜚语的打击,在二十岁的周莹心里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继续向前走。
自此,重振吴家的重担便压在了年龄不足20岁的吴家少奶奶周莹的肩上,重担和压力反而成了周莹的动力。
这样的命运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就是无法接受的苦难,但是对于周莹来说,反成了成就自身的一次天赐良机。
有时候智慧是逼出来的,但是这需要你有足够强大的信心,由于形势所迫,周莹从点滴做起,在周莹身上逐渐发挥了这个女人的商业智慧。
三,类似于股份制的薪俸
在这里我们不谈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情感故事,单说周莹的商业经营理念,首先建立在以“诚信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重要的是如何用人和选人,合理使用人才进行店铺管理,逐渐恢复她公公时期的产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周莹推行了“阳俸阴俸”制度,这类似于现在的“股份制分红”,实现了管理层和伙计与自家的企业“捆绑,”这就是周莹的发明。
周莹给员工提高薪水,这就突破了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制度和那时候资本家的底线,这无疑是周莹的一大创新。
管理层和员工平均提高薪水二成,然后鼓励他们每个月,或者每年拿出一部分参股入股,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年底分红,即使到他们年迈干不动了,因为员工有股金在,完全可以年年拿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周莹的这种改革的股金管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减少了融资成本,还扩大了经营范围。
周莹以上的这些制度的推行离不开“诚信”二字,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四,周莹的以销定产及其他创新
在坚决完成当年的订单以外,充分对下一年的产品需求进行预测,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供应相对的稳定,又解决了盲目产品积压问题。
开拓市场是周莹的强项,比如原料供应这一块,周莹不但胆大心细,就是靠市场的预测而分析出市场的需求,从而她敢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棉花,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作为当地拥有土地的大户,周莹首先把自己家的荒芜土地放送给老佃户耕种,这不但取得了人心,重要的是周莹把精力转移到商业经营上来,使她的商业帝国更加强大。
五,名利双收的周莹大格局
清朝末年战祸不断,特别是关中地区干旱无雨,天灾人祸使饥民遍地。商业上成功的周莹没有袖手旁观,面对饥民大潮她设立粥厂,开仓放粮而得到广大称赞。
周莹还建文庙,这主要是为了延续家乡文化,特别是周莹注重教育,开办学堂,使家乡的孩子们得到教育。
周莹的善举,已被写入《修泾阳县志》和《修三原县志》等史册。
同时,又据《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十六中记载,年,泾阳吴周氏捐银两,各属官绅共捐凑银1万两,助刊书籍。
周莹的“以销定产,”和她的“股份制薪俸”都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周莹讲究的“诚信”二字,一直是商业经营的根本。
周莹在那时候的经营理念是超前的,即使是现在也不过如此。
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