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七天网,文/邢群娥

三原县小磨香油,是陕西省三原县的特产,它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三原小磨香油发展过程中,小杨夫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的故事还带有传奇色彩。

小杨夫妇都是70后,丈夫姓杨,妻子姓党。他们的故事还要从一个馒头讲起。

素材图

小杨的爷爷从山东担着一副担子来到陕西,担子里是家里的全部家当和小杨的父亲。他们在三原县落了脚,艰难度日。小杨的童年在贫穷中度过,上初中时虽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然而八十年代的三原农村依然很贫穷。小杨家离学校较远,中午不回家,从家里带两个蒸馍当午饭。

寒冷的冬天,小杨依然带玉米杠子馍(玉米缺乏粘性,经常被做成杠子样,便于成型)当饭吃。玉米面馍冰冷坚硬,小杨用青春的牙齿费力地啃着。他那冻得发肿的手和冻得发青的脸都被他的女同学小党看在眼里。

素材图

小党个子不高,机灵活波。她在村里属于大家族,家里条件比较优越,而且离学校较近。小党每天能回家吃饭,而且家里吃的是大白麦面馒头。看到小杨的境况后,小党便在吃完饭后,偷偷地往书包塞了一个大馒头。

“吃了那么多饭,还要拿蒸馍吃,你咋那能吃的!”母亲对于小党的行为感到不解。

小党装作听不见,一溜烟地背着蒸馍跑了。

“给,尝一尝我家的麦面馍”,小党把带着温度的馒头塞进小杨的手里,馒头带着小党的温情。

小杨接过带着温度的馒头,一捏,软乎乎的,一看,还是纯麦面的馒头。小杨如获珍宝,毫不客气地咬了一口,感觉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那个馒头的味道,让小杨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馒头成了小杨和小党的媒人,他们的感情在蒸馍的传递中得到升华。

素材图

初中毕业后,他们都不过二十岁。小党第一次来到小杨的家,被他家的境况惊呆了。这那里是一个家!一孔窑洞,一间石棉瓦搭建的厨房,这就是小杨全部的家产,简直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小杨的母亲看到未来的儿媳登门,热情地招呼着:“让我给咱做饭去,你坐。”

“你家的面咋那么黄?”小党不好意思坐着,便来到厨房帮忙,看着小杨母亲揉着面团,不解地问。

“啊哦,冬天我嫌麦面太劲道揉不动,玉米面不粘,好揉省劲。”小杨的母亲低着头掩饰着。

其实,小杨除了交公粮,家里并没有多少麦子,既是省着吃,也早已经吃完了,一年基本在吃玉米面。小杨母亲不想让未来的儿媳看出自己家太穷,才遮掩说是为了省劲吃玉米面。

小党第一次登门,小杨也感到家里很尴尬,就对小党发誓说:“你等我三年,就三年!我一定给你盖上楼房,到时候我再娶你进门。”

两人相约,为了未来能过上好日子,他们要想办法赚钱。此后,便小党贩卖香油。她用自行车驮两桶香油,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然。小杨收拾行李,远走四川打工赚钱。

然而,他们的好景不长,小杨的父亲因得病被误诊而亡,妹妹又远嫁他乡,家里就只剩小杨的母亲一人孤独度日。

小党没有犹豫,毅然决定和小杨结婚。然而小杨家既拿不出彩礼钱,也办不起酒席。小党只请了几个重要的亲人送亲,婚姻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素材图

贫贱夫妻百事哀,小杨和小党结婚以后,来不及度蜜月便开始筹划如何赚钱。小杨有祖辈传下来的用小磨制香油的手艺,他们便做起了贩卖香油的生意。两人没黑没夜地干,终于有了一些积蓄。小杨为了多赚钱,便又开了一个煤球加工厂。小杨在煤球厂惨淡经营,最后倒闭,远走昆明。

小党放下手中的生意,带着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小党口袋里带着全部家当,踏上了南下昆明的火车。虽然小党买了最便宜的火车票,而且吃着最省钱的饭,来到昆明时,口袋也就剩三百多快钱。

小党安慰小杨,两个人准备重整旗鼓,继续做香油生意。他们便租了一间房子,贩卖香油。房子是最便宜的房子,没有床,没有家具。他们白天贩卖香油,晚上便在地上用装香油的瓶子铺地,在瓶子上面铺一床被子,一家人睡在上面,同盖一床被,一家人的睡觉问题就解决了。

半个月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接到什么生意,生活即将崩溃。正在潦倒之时,他们接到了一单大生意。他们喜出望外,从此生意兴隆,用三个月的时间赚了20万,然后衣锦还乡。

他们在家盖起了楼房,盖了全村最好的楼房。小杨有钱了,他们在村里成了传奇。

在过了一段飘飘然的生活之后,小杨和小党认为不能小富即安,必须再努力赚钱。于是,两人便筹划在三原县办了一个小磨香油加工厂。

三原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暖温带干旱气候过渡带,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有微小变化,山地绵延,川原相间,气候温和,四季冷暖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为芝麻在内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三原小磨香油的生产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小杨有祖辈传下来的小磨香油制作手艺,又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芝麻,以手工生产为主,经筛选、漂洗、炒籽、扬烟、磨浆、兑浆搅油、振荡摇油、毛油处理等多道生产工序,生产出纯正优质的小磨香油。小磨香油不但色泽棕红、清澈透亮、香味浓郁、口感醇香、营养价值高,而且能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软化血管,也有润肤、祛斑、疏经活血、预防脱发等。他们的产品深受百姓的喜爱。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素材图

富裕起来的小杨夫妇不但自己赚钱,还积极带动村里人致富,很快小磨香油生意在三原县产业化,形成了大规模。

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原小磨香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入驻三原小磨香油产业园生产企业达42户,从业人员余人。西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香油之乡”。年,三原小磨香油年产值达10亿元。

小杨和小党因蒸馍而结缘,因小磨香油生意而发达。他们并没有满足现有的生意,还在不断探索新路子,继续着他们的商业传奇。

作者简介

邢群娥,陕西泾阳人,毕业于咸阳师范学校历史系。陕西散文学会成员,大秦文学院院士,泾阳红学会成员,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成员。在“国学杯”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得散文类二等奖、小说故事类一等奖。《环球人文地理》《泾河文化研究》等书中发表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