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余里。建于秦王政元年(前)。
战国末年正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郑国渠遗址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公元前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所谓“疲秦”的策略。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但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算今天万亩),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遗址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仍要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郑国渠遗址年到年,考古工作者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多米。
其中河床上的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郑国渠遗址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