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石
咸阳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坐拥“天下第一帝都”名号。
也是陕西人口第三多的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中,在全省GDP排名中,仅次于西安。
直至今天,仍然拥有陕西第二多的高校和图书馆,交通也四通八达。
在第一财经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咸阳作为陕西唯一上榜的三线城市,力压榆林、宝鸡、延安等省内城市。
无他:咸阳的综合实力堪称陕西第二,没有明显短板。
然而,在这样的硬件之下,却被列入中国最失落城市之中,去年以来,GDP数据更是被宝鸡持续超越,陷入负增长。
最近,两起重磅资讯的刷屏,又为咸阳的前途,增添了一分不确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咸阳的“双向夹击”。
咸阳怎么办?
避免“一家独大”和陕西锁定“双核”
在咸阳本地人心中,长久以来有两种相互矛盾、令人百味杂陈的观点:一是两市合并,搭乘“西咸行政一体化”的快车,完成城市的嬗变;另一种是希望得到外围更多资源扶持,助力咸阳自强,即使不能和西安比翼齐飞,稳居陕西三甲,也是可以的。
如今,《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说击碎了第一种幻想。
这篇文章强调:中西部要避免“一市独大”、选优一部分县城重点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省会城市首位度占比超过30%的有10个省份,中西部就占了7个。中国区域经济协会秘书长陈耀表示,综合研究认为,首位度最好不要超过30%,不利于相对均衡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与之相关,西安首位度为36.1%,位列全国第7,但近年来相关数据一直在小幅进阶。一旦西咸合并,人口占比将上升到全省占比38.81%,GDP而言首位度将超过44.6%,一跃超过哈尔滨,位列全国第四。
而前三甲的长春、西宁、银川,三个大省会背后的吉林、青海、宁夏,发展现状都很成问题,这种不均衡正是国家未来要调整的方向,结合《求是》这篇文章发布的信号,坊间不少人慨叹:西安、咸阳似乎错过了最佳“合并”契机。
那么,既然“合体”之路难测,咸阳能否借“均衡发展”之力,获得省上更多资源?
目前看,这条路也不能寄望太多。
在日前由陕西省商务厅和榆林市政府主办的座谈会上,榆林副市长王华胜透露,西安、榆林“双核”战略即将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榆林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咸阳两头都没靠上,真是没有最失落,只有更失落。
其实也不难想见,距离不足30公里的两个兄弟市,即使设为“双核”,和一个超强“单核”有什么区别呢?
现实中的咸阳
从GDP数据看,咸阳近年来的表现可谓持续下滑。
以榆林为参照对象,年二者经济总量仅差亿元,至年,二者相差已拉大到亿,榆林GDP是咸阳的两倍。
也是从去年起,宝鸡GDP再度反超咸阳,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出炉,继续稳稳压住咸阳一头。而咸阳名义增速为-7.62%,在陕西省排名垫底。其实,咸阳出现这样的状态,完全在意料中,大致有四重因素:
一是虹吸。咸阳与西安的关系,就犹如天津与北京,无论主动或被动,在主角光环下陷入“黯淡”不可避免。
二是西咸新区成立后被西安代管。
年为响应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西安、咸阳各自“割肉”建设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年合并为西咸新区,后为打破行政壁垒,于年划为西安代管。这次调整,原咸阳下辖的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兴平市等部分合计.16平方公里面积划入西咸新区,被坊间形象称之为咸阳掉了4块肉。
在目前城市开发逻辑中,减少了一大块土地开发指标,其对咸阳的影响可想而知。而从地形上看,咸阳主城区如同一个被剥离的果核,发展空间受限,城市拓局似乎也陷入十分被动境地。
三是咸阳传统产业尾大不掉,转型发展思路需调整。
以咸阳首家上市公司彩虹股份为例,其总营收在年前就持续下跌。年12月有资讯报道,彩虹股份子公司彩虹光电获咸阳市13亿政府补贴,而今年8月,彩虹股份又被曝上半年亏损16.78亿元,终止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租赁事项。落寞的彩虹,正是咸阳诸多传统品牌陷入集体迷思的映射。
四是从民间到企业、政府机构,守成、自足观念为主流。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即使与西安相较,也有较为明显差距。但凡有过两地生活体验的人,都有吐槽情绪。这种观念和办事风格的守旧、拖沓,也一定程度上反制了咸阳城市的发展。
主动共建“都市圈”:咸阳的第三条路?
但凡与强市比邻而居,既有弊端也有优势。
因为古今中外,大都市的发展大都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阶段,虹吸,将周边区域的人才、产业、资金全部吸过来,导致周边区域处于“失血”状态。而当中心城市发展饱和时,资源就会逐步外溢,对周边城市形成“反哺”效应。
目前,西安和咸阳的关系,恰恰是西安还不够强,两市之间还处在一种微妙的“拔河状态“,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西安对咸阳的“虹吸”还会存在。那么咸阳该如何抉择?继续扎紧篱笆,还是主动拥抱这一历史进程,在加速资源互通的同时,实现和中心城市产业差异化发展?
其实不是没有参考案例。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其产业互补十分明晰,香港主打金融中心,广州打造商贸中心,而深圳则扎稳科创中心,东莞和佛山作为制造中心,澳门和珠海作为旅游中心。
再以推进已有17年的“广佛同城”为例,尽管其进展缓慢,但较“西咸一体化”来说,已经领先若干个身位。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次年,两市就签订《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广佛总体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交通成为了两市打通资源的主要举措。除年开通的广佛地铁外,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先后投运,并被纳入广州铁路客运枢纽“五主三辅”当中。其中,广州南站毗邻佛山,正在成为广佛同城的重要载体。
如今,因为这种交通一体化,选择佛山居住,到广州工作的人口已超万以上。这既为广州提供了更加充沛的人力资源,也为佛山留存,甚至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高净值的人口,两城已初步实现“互惠互利”。
根据佛山披露的《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未来佛山将有共计10条地铁线与广州地铁线网中的13条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广佛两城除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能源、通信、金融和部分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实现一定程度同城化。
目前,双方还在进一步探索资源“同城”问题,如探索放开部分教育、购房、车牌等。
相比之下,西安、咸阳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不过,不怕慢,就怕站。至少在交通方面,年,两城终于积极行动起来。
今年3月,从沣河森林公园到咸阳秦都站的西安地铁1号线3期开工。
更值得注意的是,7个月后,咸阳启动第五座跨渭河大桥建设。
其起点位于咸阳高新区高科一路,向南跨越渭河,终点处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镇东路,总投资10.6亿元。未来两城通勤,跨越渭河大桥后可换乘地铁五号线直达西安主城区。这相当于再搭建了一条由咸阳高新区连通西安主城区的快捷通道。
此事的看点在于,其直接由咸阳市委书记杨长亚负责包抓。今年9月,杨长亚履新咸阳市委书记后,提出“止滑促升、决战收官”的工作主题,并提出由市级领导带头包县(市)区、包项目、包企业,促建设、促生产、促销售,是为“三包三促”。此次杨长亚多次到现场办公,作为一把手督促渭河5号大桥建设,由此可见咸阳方面对“交通互联”的重视。
也是在开工动员会上,咸阳市长卫华表示“其对带动中心城市向西拓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鲜见的表态,也是一种信号。
城端还注意到,咸阳在最近一段时间,一方面,积极推进与西安在交通方面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还在密集推出陕西河南商会咸商协会招商引资恳谈会、“百企进咸、投资兴业”招商引资系列签约大会等,一改以往低调姿态。
这显然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发展思路,不是简单对大西安的拥抱,而是效仿西安一度推行的行政效能革命,“以我为主”打造咸阳开放、焕新的精神面貌,以自身奋力奔跑,实现与西安共建“西咸都市圈”。
不能不说,来到年下半年的咸阳,终于打出一套令人意外的组合拳。
未来如何,尚待观察。但是主动破局,就有助于及时抓住变局中的机会。这样的咸阳,如能将冲劲化为常态,则能与西安在互相融合、互相激励状态中,走出一条有别于“合并“的双赢路径。
祝福咸阳,拭目以待。
作者/来源:城端City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