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剧《大秦赋》持续更新中
郑国渠渠首开通
引泾开渠工程大获成功
彩!彩!彩!
一片喝彩声中
滔滔泾水奔涌而来
……
一条大渠,灌溉关中千里沃野
一条大渠,成就天下一统霸业
它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
继之于宋、元、明、清代
至今延用
它流淌数千年而不竭
一路抚育芸芸众生
见证风云变幻,续写千年传奇
今天,随小编一探这伟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的历史变迁
郑国渠始修于公元前年,韩国水工郑国在仲山开渠引泾,历时十年建成,同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其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着许多独到之处,被誉为“中国水利史上的明珠”“科学治水的典范”。
▲郑国渠灌区示意图▲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郑国雕像在此之前,关中平原的土地多为盐碱地,粮食产量低,郑国渠巧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泾河泥沙水,灌溉田地,起到了施肥、改良盐碱地一举多得的好处。
汉代司马迁记载郑国渠:“注填阏治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而彼时的灌区民众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的歌谣,传诵着灌溉给它们带来的富庶。正是这条渠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古代中国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首遗址郑国渠从今天的陕西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瓠口凿渠引泾水,向东横绝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公里,灌溉农田万亩。
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河床不断下切,使河水不能入渠,所以郑国渠屡有兴废,引水枢纽也随之数次上移,在多次重修后名称也几经更改。
▲汉代白渠故道遗址汉代白渠是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选在郑国渠口以上约米处,因其石质河床,地质条件很好,所以使用寿命最长,沿袭到宋徽宗赵信大观元年(公元年),历时余年。
▲宋丰利渠遗址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由当时员外郎穆京主持兴建,分两次施工而成。其中渠首一段渠道开挖在岩石断层破碎地带,受洪水冲击淹没的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开了两个隧洞,设置了两个放水闸和三个排洪桥,在设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进步。
▲元王御史渠首遗址元代王御史渠是郑国渠的第四代工程,渠道工程未变,只是迁移了丰利渠的渠口。至今石渠遗迹尚存,保存完好,在渠首两壁各凿闸槽一道,当年发挥着停水关闸和防止“浊水淤淀渠道”的作用。
▲明广惠渠遗址明代广惠渠是郑国渠的第五代工程,由于泾河河床下切,王御史渠首不能使用。到明代宪宗成化元年(公元年),由当时的副都御史项忠建议兴建。渠首比王御史渠上移二华里。
▲泾惠渠首历经两千多年,渠首经过多次变迁,到民国时期,由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兴建了泾惠渠,为郑国渠第六代工程,这也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技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使引泾灌溉工程和灌溉管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千年的郑国渠得以延续至今。
历代引水工程均为自流灌溉,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工程规划布局、引水方案,万变不离其宗。如今的泾惠渠,灌溉面积多万亩,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闫良、临潼、富平等地。仍奋力续写着郑国渠的伟大功绩,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精心养育着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劳作、耕种、经济发展,造福一方,万物繁衍,生生不息。
▲泾惠渠▲泾惠渠灌区在郑国渠渠首遗址附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我国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引泾工程记事石碑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伟大水利工程,泾阳县建成了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对郑国渠的科学价值、灌区管理演变、在水利史上的价值与影响等,进行了专业的解读与展示。
回望两千多年历史变迁,叹古人治水伟大智慧,看这条大渠前世今生,纵使风云际会,光阴流转,但专属于这条大渠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将被永久保护和传承下去。
via.中国泾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