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公元前年,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国家大事都交由文信侯吕不韦处理,嬴政尊他为“仲父”。
韩国被秦国连占两城,担心被秦国吞并。可是打又打不过,怎么办呢?韩国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派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前去秦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借此来消耗秦国,使其无力东征。
郑国来到秦国后,计划从仲山(在今陕西泾阳县)脚下开凿一条沿着北山,引泾水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当时关中地区土地广阔,良田阡陌。只是苦于降水稀少,农作物产量不高。郑国此举正中秦国下怀,得到了秦国的支持。工程进行不久,秦国察觉到了韩国的真实目的,便准备杀死郑国。郑国毫不畏惧道:“我这样做,确实让韩国得到几年喘息之机,但是此渠若成,秦国将享万世之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国被郑国的话打动,继续任命他主持施工。这条名为“郑国渠”的工程修了十年之久,长达三百余里,灌溉田地四万多公顷。古代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水的淤泥流入田地里,极大的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作物产量,关中地区也因此逐渐富裕起来。
古代生产力低下,修建这种大型工程劳民伤财,贤明的君主都讲究修生养息。但这种工程苦在当代,利在千秋。包括隋炀帝杨广主持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为后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国渠让关中地区更加富饶,使关中地区成为龙兴之地,一直到唐代,长安城的盛名传遍了世界。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了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遗产。这是惠及千年的重大工程,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此时的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重用赵括的赵孝成王肠子都悔青了,于是开始重新重用廉颇,命他代理相国,进攻魏国,占领了繁阳。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即位。他任命乐毅的儿子乐乘取代廉颇。
从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可以看出廉颇就是一个钢铁直男,直爽的武人性格。再次被人代替职位,廉颇大怒,带人攻打乐乘,乐乘开启疾跑技能,躲开了。犯了错之后,廉颇投奔到了魏国。
将相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久后,赵国数次被秦国围困,“国难思良将”,赵王又想重新任用廉颇,但不知道现在廉颇还有没有当年之勇,便派使者前去魏国考察。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说廉颇说话,不要被重用。
廉颇在魏国一直得不到重用,也一直想要再为赵国效力。会见使者时,故意一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勇武不减当年。使者回国后向赵王回报:“廉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胃口还是不错,很能吃饭,只不过中间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矣,就没有召他回国。后来楚国私下派人将廉颇迎接到楚国,廉颇在楚国当了将军之后,没立下什么战功。想到一生为赵国征战沙场,年老竟有如此遭遇,便感慨的说道:“我还是想率领赵国的士兵啊”。不久后,廉颇在楚国寿春去世。
在嬴政最初即位的这几年,秦国先后经历了饥荒、蝗灾、四月骤寒等恶劣自然灾害。但在对外军事上,大将蒙骜率军接连取得胜利,在嬴政十九岁时,击败了以楚国为首的五国联军。
天下风云变幻,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主角嬴政却在咸阳城里有着非常难堪的遭遇。他的母亲赵太后与吕不韦一直藕断丝连,两人常常在宫里约会,后来嬴政渐渐长大,吕不韦怕嬴政发现,将他的门客嫪毐(làoǎi)拔掉胡须、眉毛,假扮太监送入宫中供赵太后享乐。
关于嫪毐的记载,《史记》里面描写的很有意思,仿佛市井小民吹牛皮的话被司马迁给记录了下来,我们这个是纯洁的以文会友,感兴趣的男孩子可以自己去看。
嫪毐进宫后,深受赵太后喜爱。不久后,赵太后有了身孕。怕被发现,就带着嫪毐到了雍州(今陕西宝鸡)一个行宫去居住。赵太后与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还封嫪毐为长信侯,将太原作为他的属地,追随嫪毐的门客达数千人之多。嫪毐为人骄奢,有次喝醉酒跟人争辩,大声的说道:“吾乃秦王假父也。”
有人偷偷告诉了嬴政这件事,还说嫪毐不是太监,与赵太后生下了两个孩子。嬴政十分愤怒,让人前去调查。嫪毐知道后,十分恐慌,暗自培植党羽,准备反抗。
公元前年,嬴政二十二岁,在蕲年宫举行了盛大的成年加冠礼。嬴政身穿王袍,佩带宝剑,心潮澎湃,他自幼在赵国受尽冷落,十三岁即位,家国大事都由丞相吕不韦决定,母亲赵太后祸乱后宫,竟然还有人自称自己的父亲。如今即将亲政,这天下该轮到他出场了。
嫪毐趁嬴政行礼之际,偷盗玉玺,准备攻打蕲年宫。嬴政派人镇压,双方在咸阳展开大战,斩杀叛军数百人,嫪毐兵败被抓。
本想着亲政后再收拾嫪毐,结果他先跳了出来,嬴政性格里暴戾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下令灭其三族,嫪毐的党羽全都处以车裂之刑,罪责较轻的门客放逐到蜀地,此次流放的人多达四千余家。
嬴政将赵太后迁到萯(bèi)阳宫囚禁,将两个孩子杀死。盛怒之下的嬴政下令道:“但凡有为太后求情的,一律斩首,砍断四肢,堆在城墙之下”。一位齐国的客卿茅焦冒死劝谏嬴政不要作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如果天下人听说了这些暴行,便会人心向背,再也没人想来秦国了。嬴政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亲自扶起茅焦,授他上卿爵位。嬴政亲自驾车迎接赵太后回到咸阳,母子关系得以缓和。
这里可以看出年轻的嬴政做事还没有之前我们说过的郑庄公成熟,但他做事果断,礼贤下士,已经有雄主之姿了。
后宫之乱平定后,因嫪毐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所以也将吕不韦给牵扯了进来。吕不韦以商贾之身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文信侯、秦王的“仲父”,这是他一生最精明的投资。当时战国时期,齐国有孟尝君田文,赵国有平原君赵胜,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有春申君黄歇,号称四大公子。他们四人门客众多,名震天下。吕不韦掌权之后,有意效仿超过他们。所以广招文人学士,给与优待,一时间门客竟达三千多人。这些人各述见闻,合力著书《吕氏春秋》,吕不韦认为此书囊括万物,含古今至理。还将书里的内容写在布匹之上,挂在咸阳城门,上置千金。称若有人能增减一字,就可以获得千金。(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处)
嬴政念及吕不韦对先王立下大功,不忍将他杀害,便罢免他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到了封地洛阳。吕不韦到了洛阳之后,各国的宾客。使者纷纷前去邀请他,路上的车马络绎不绝。嬴政担心吕不韦生出不臣之心,便写信问他:“你为秦国立下了哪些大功?我尊称你为‘仲父’,让你享十万户封地,你又哪里表现出对有秦国亲近之意呢?你还是带着家人去蜀地吧。”
吕不韦自知嬴政对他心怀怨念,一年后饮鸠自杀。吕不韦死后,嬴政将凡是前来凭吊吕不韦的全部驱逐流放,并下令说,以后像吕不韦那样为官的大臣,没收全部家产。
当初吕不韦罢相之后,有人向嬴政提议道,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来秦国做官,这些人没安什么好心,都想着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国家谋利。于是嬴政下令全国搜查,驱逐这些人。来自楚国的李斯也在其中之列。
李斯是汝南上蔡(今驻马店上蔡县)人,年轻时拜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当时还有一名同窗,即著名的韩非。李斯学成后来到秦国,受到吕不韦赏识,在秦国做了一个小官。李斯不甘心就这样离开秦国,临走之前向嬴政上书,陈述秦国的前几任君王,重用外国来的人才将国家治理的强大。并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现在您不要这些外国来的客卿,是想将天下拱手让人啊。”
嬴政看了之后,豁然开朗,派人急追李斯。恢复官职,撤销了驱逐令。李斯向嬴政献计:暗中派遣能言善辩之辈携重宝游说各国。对各国有名望势力的人,用财宝收买,不接受贿赂的,派人前去刺杀。离间各国君臣之间的感情,再派大将前去攻打。靠着李斯的计谋,秦国最终得以兼并天下。
嬴政亲政之后,逐步开始了争霸天下之路。公元前年,秦军伐赵,在平阳大败赵军,斩首十万。赵王命李牧为大将军,与秦军再战,最终大败秦军。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
李牧常年驻守在代郡、雁门,防备匈奴。李牧精通军事,每日杀几头牛来犒赏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培养间谍,刺探军情。后来率军斩杀匈奴十万余骑,破东胡,降林胡,十余年间,无人敢犯赵国北部边境。
一年后,韩王向秦国献上玉玺、城池,请求成为秦国藩臣,派遣韩非为使者来到秦国拜谒。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精通刑名法学。他看到韩国日渐削弱,多次向韩王写信,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韩非对韩国的朝堂风气十分厌恶,他参照历史,写了五六十篇文章,十万多字。他的文章构思精巧,耐人寻味,警策世人。
嬴政早就听闻韩非的才名,很想召见他。韩非刚好出使到了秦国,他有点口吃的毛病,便向嬴政上书献策使六国归顺。嬴政看后颇为喜悦,但一时半会没有任用韩非。李斯曾与韩非是同窗,深知韩非的才华,对他很嫉妒。便向嬴政说道:“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很有能力,但他不会为为秦国真心效力的,不如趁机除去他。”
嬴政听取了李斯的意见,将韩非下狱治罪。韩非试图向嬴政当面陈述冤情,都没成功。李斯派人给韩非毒药,让他自杀。后来嬴政又有些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惜为时已晚,著名的韩非子已经去世了。三年后,秦国灭掉了韩国。
公元前年,秦将王翦率军进攻赵国,赵国大将李牧、司马尚顽强抵抗。秦国派人重金贿赂赵国宠臣郭开(就是和廉颇有仇的那个人)。郭开在赵王面前搬弄是非,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赵王便派人接替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不受命,被杀,一代名将就此身陨。王翦抓住机会,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虏了赵王(后来赵国的公子赵嘉逃到代郡,自立为王。赵国大臣前来投奔)。嬴政亲自赶到邯郸,将曾经与赵太后有仇的人全都杀了。
在我们提到过,嬴政十岁之前在赵国长大,当时燕国的王孙姬丹也在赵国做人质,两个男孩同病相怜,交情很好。后来嬴政即位秦王,姬丹也成为燕国太子。姬丹又到秦国作人质,嬴政却不以礼待他。姬丹一怒之下就逃回了燕国。
姬丹怨恨嬴政,想要报复他,就询问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他西联韩、赵、魏三国,南约齐。楚两国,北与匈奴结盟共同图谋秦国。姬丹嫌此计耗时太久,他想要立刻报复嬴政。后来秦国的将军樊於期逃到燕国,姬丹收留了他。
姬丹听闻卫国人荆轲名气很大,带重礼请求荆轲刺杀嬴政。姬丹态度甚恭,言辞恳切,荆轲便答应了他。姬丹奉荆轲为上宾,天天探望,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王翦破赵,姬丹便想派荆轲前去行刺嬴政。荆轲说:“我到了秦国,没什么机会得到秦王的信任。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很高兴召见我,那时候就有机会行刺他。”
姬丹认为樊於期穷途末路之时来投奔自己,不忍心这样做。于是荆轲私下见樊於期,直面来意。樊於期也是一位义士,当下拔剑自刎而死。太子姬丹知道后,痛哭不已,但是也无可奈何。姬丹早先已经求取到了锋利的匕首,并在上面萃上剧毒,沾血即死。便派荆轲为主使,秦舞阳为副,出使秦国。
姬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荆轲知道此去无论事成于否,都再难生还。寒风萧瑟,琴声悲怆,荆轲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片来源于网络荆轲到了秦国之后,通过嬴政的宠臣蒙嘉得以求见秦王。得知燕国不战而向秦国献城,嬴政十分高兴。安排朝会大典接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献给嬴政,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抓住嬴政的袖子,手持匕首直刺嬴政胸口。嬴政大惊之下,一跃而起,挣断了衣袖。荆轲追赶嬴政,嬴政绕柱而走。秦国律法规定,上朝时不能携带兵器,事发仓促,群臣都惊呆了。这时有个人大喊:“王负剑”。嬴政这才反应过来,将长剑推到背上,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大腿。荆轲无力再追,只能将匕首向嬴政扔去,结果击中了铜柱。嬴政大怒,连刺荆轲几剑。荆轲血流不止,仍然高声大骂道:“刺杀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劫持你,来报答太子的恩情。”
将荆轲杀后,嬴政大怒,派王翦进攻燕国,大败燕军。来年冬天,王翦攻克燕国国都蓟(今北京)。燕王逃到辽东,派人杀了太子丹,想要献给嬴政,嬴政仍然下令攻打燕国。
公元前年,嬴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伐魏,王贲水灌大梁,三月,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当初王翦进攻楚国,攻克十余座城。嬴政问王翦道:“如果想要灭掉楚国,需要多少人马?”,王翦回答至少六十万,嬴政又问年轻的将军李信,李信回道,最多二十万。嬴政认为王翦年老,便派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进攻楚国。
结果李信大败而归,嬴政十分生气。亲自到王翦家谢罪,请王翦重新出山。并派给王翦六十万军队前去攻楚。王翦击败楚军,杀了楚国名将项燕,并于第二年攻克楚国,俘虏楚王。
同年,王贲进攻辽东,俘虏燕王。紧接着进攻代郡,俘虏赵嘉。王贲自燕攻齐,诱骗齐王投降,齐王上当,后被饿死。
公元前年,六国既灭,天下平定,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改称号为“皇帝”。自己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不穷。
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始皇嬴政结束了六国的纷争,使天下战火得以平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中华民族进入了大一统时代。他的前半生经历丰富,在赵国做过人质,母亲祸乱后宫,吕不韦专权、险些遇刺;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相比嬴政的雄才大略,其他各国的国君却昏招频出,无能尽显。各国的英雄人物也相继去世,这是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进入秦朝之后,还有更多的精彩故事。后面的故事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