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教导香菱如何学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同崔兴宗送瑗公
盛唐·王维
衡岳瑗上人者,尝学道于五峰,荫松栖云,与狼虎杂处,得无所得矣。天宝癸巳岁,始游于长安。手提瓶笠,至自万里,燕居吐论,缁属高之。初,给事中房公,谪居宜春,与上人风土相接。因为道友,伏腊往来,房公既海内盛名,上人亦以此增价。秋九月,杖锡南返,扣门来别,秦地草木,槭然已黄;苍梧白云,不日而见。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
一施传心法,惟将戒定还。
从长着灵芝的仙阁来,将要走向南方的穆陵关
独自往池阳方向前进,浮云般的游子留恋故乡
在秋天的日光下缝补衣衫,于古质的松林间清洗钵盂
一旦实行禅宗的无字心法,就要回归戒定慧的正途
崔兴宗
行苦神亦秀,泠然溪上松。
铜瓶与竹杖,来自祝融峰。
常愿入灵岳,藏经访遗踪。
南归见长老,且为说心胸。
石菌:生在石上的菌类。灵芝的一种。《文选·张衡〈西京赋〉》:“浸石菌於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李善注引《抱朴子》:“芝有石菌。”《文选·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李善注:“菌,芝也。《説文》曰:‘石菌,石芝也。’”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贞香难歇,和气充盈。”南朝梁简文帝《送别》诗:“石菌生悬叶,江槎流卧枝。”
穆陵关:《史记索隠》“旧说云,穆陵在会稽,非也,按,今淮南府有故穆陵关,是楚之境。”《唐书·地理志》“沂州沂水县北,有穆陵关。”《一统志》“穆陵关,在青州府大岘山上。”(说是这样说,但是诗人这里应该是用南方的穆陵关来指代南国,肯定不是指山东的穆陵关)
衡岳:南岳衡山,宋·胡宏《题上封寺》诗:“瀟湘水与苍梧通,环绕衡岳青冥中。”柳亚子《哭龚铁铮烈士》诗:“衡岳荒荒峙,湘波怒岂平。”可见衡岳是在南方,既然瑗上人是要从长安回“衡岳”的“故山”,那怎么可能和山东的穆陵关有关系呢?我认为唐宋诗中多有谈及南方的“穆陵关”,而这个“穆陵关”恰恰在衡山所在的楚湘之间。唐·刘禹锡《平蔡州三首其三》“南峰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陵关。”唐·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唐·李颀《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蠡湖连芳草春。”宋·刘敞《黄州临皋亭》“春秋黄子国,楚越穆陵关。”
池阳:《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池阳县。”应劭曰“在池水之阳”。《史记正义》“雍州泾阳县西北三里,有池阳故城”。《舆地广记》“耀州三原县,汉池阳县,地属左冯翊。”古县名。汉惠帝四年(公元前年)置,因在池水之阳得名。治今陕西泾阳西北。俗名迎冬城。汉建池阳宫于此。西晋、北朝曾先后为扶风国、咸阳郡治。北周建德中废。
故山:汉应玚《别诗》之一:“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魏晋·张协《杂诗十首其八》“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唐司空图《漫书》诗之一:“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绽衣:缝衣服,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韵》“补绽衣裳愧妻女,”宋·陆游《宿近村》“旅舍灯前自绽衣。”
洗钵:唐·卢纶《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焚香洗钵过浮生。”
传心:禅家以心传心也。神会禅师《显宗记》“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六祖《坛经》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信之,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一》曰:「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
《唐诗纪事》僧希运曰:「上乘之印,惟是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一空,万缘俱寂。裴休录之为传心法要。」《传心法要》上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馀佛。以法传法,不说馀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说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又曰:「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著。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
戒定:唐道宣《净心诫观法》二:“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證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祝融峰:《一统志》“祝融峰,在衡州府衡山县西北三十里,位值离宫,以配火徳,乃祝融君游息之所,上有青玉坛,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
名家评王维:
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史鉴类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