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郑和是中国官方下西洋第一人,在中国航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陕西挖出一块墓碑,碑文却颠覆了郑和下西洋第一人的历史定位,原因很简单,根据碑文记载,唐朝时期就有外交使节下过西洋!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远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保守,民间下西洋非常多,唐宋元明海贸发达,民间商人下西洋不足为奇,尤其是元朝的汪大渊,就曾随中国商船去过埃及,甚至是史上第一个发现澳大利亚、并留下明确记载的航海家,可惜只是鲜为人知罢了。

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咸阳泾阳县云阳镇的小户杨村,村民在耕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墓碑(见下图),因为上面刻满了文字,所以当地村领导立即上报。

考古专家研究之后,根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这九个字判断,这是一块神道碑,主要立于墓道之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墓志铭往往是埋在坟墓中,与神道碑摆放位置有所差别。

那么,这一块石碑的主人究竟是谁呢?碑文揭开了真相,而且是给了考古专家一个巨大的惊喜。原来,石碑主人是唐朝宦官杨良瑶,其中就记载了他作为唐朝使节,航海下西洋的事迹。

可能由于杨良瑶官职不大,所以史书对他并无记载,只能通过这一墓碑了解他的一生。

杨良瑶家族是名门望族,但他在21岁、育有两子时,不知为何突然入宫做了宦官。碑文说他少有大志,或许他是想借宦官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吧。

安史之乱第二年,杨良瑶入宫为太监,起初十年,杨良瑶没立什么功劳,但年之后,杨良瑶仿佛打了鸡血,由此拉开了他的传奇人生!

年,唐肃宗时期,杨良瑶说服叛乱的狼山部落。年,唐代宗时期,成功宣慰安南、广府。年,唐德宗时期,赴回纥求师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年,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但因为陆上丝绸之路断绝,所以就此选择海路下西洋!

唐德宗时期,吐蕃对大唐西域虎视眈眈,就曾截断了安西四镇和国内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铁血郡王郭昕的事迹。在这一国际形势之下,唐朝派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结成军事联盟共同遏制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势力。

贞元元年(年)四月,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届乎南海,舍陆登舟.....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墓碑讲述的非常清楚,杨良瑶从南海登船,经过一番风浪之后来到黑衣大食。最终,杨良瑶“成命不坠”,完成任务。

从南海登船去伊拉克,路线非常清楚,这就是下西洋的路线,即经马六甲到达印度洋,沿着海岸线到达中东地区的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

显然,杨良瑶的下西洋,比郑和整整早了年,所以他才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下西洋第一人。当然,杨良瑶下西洋本质是求援,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强大。

令人深思的是,如今我们眼中的古人,更多的是明清尤其清朝,儒弱、保守、封闭……实际上,从杨良瑶身上完全可以看到,古人远非如此,胆略智谋令人叹服,思想心态开放的很。有人说,春秋古人和明清古人是两种人。其实汉唐宋之际的古人,和后来的也是两种人,只是让中国人改变的原因非常值得深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