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21/12/413808.shtml石子馍?不是让你吃石头!陕西历来是面食的故乡,数不尽的小吃,说不完的家乡话,当然,少不了今天讲的这个……在富饶美丽的八百里秦川,有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叫古鏊饼,老百姓称之为石子馍、干馍、饽饽。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是先民由生食转入熟食后,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制成的食品。据《礼记》记载:先民发现火的用途后,“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为醴酪”。相传“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更进一步能够“燔黍”,“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在的石子馍是由古代的“燔黍”演变而来的。人们把用石料作为传热介质以焙烧食物的时期,称为烹饪史上的石烹时代。有人还认为,石子馍的出现,就是中国饮食业“白案”的起源。石子馍经过不断演变、改进,久传不衰。远在唐代,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对唐王朝的贡品,当时叫石鏊饼”(见《元和郡县志》)。在《资暇录》里还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石鏊饼本曰噫饼”。因为“同州人好相唼”(喑,音彦,意即粗鲁、刚强),每到口角相争,相持不下的时候,就要投状官府去打官司。双方都怕官司打输坐牢挨饿,所以“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故称“唼饼”。清代袁枚在他的烹饪专著《随园食单》里称作“天然饼”,对其用料、作法、特点作了详细记载:“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张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饼。用上白飞面,加微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nuo懦)成饼样,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小鹅卵石,衬而漢(漢han汉,烧的意思)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亦可。”这段记述和今天石子馍的用料、做法、特点基本相同。解放前后,关中临潼渭南一带广泛流传着刘少奇同志化装过白区的革命故事便和石子馍有关。年春,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发动30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妄图一举围歼。这时刘少奇同志奉党中央的命令,从延安化装成商人前往华北主持白区工作。途径蒋管区(白区)临潼县的栎阳镇,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当地爱国人士杨宜汉先生家里住了七天。当地群众得知是边区来的红军,纷纷送来了石子馍、鸡蛋慰劳亲人。石子馍是关中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近年来,西安一些宾馆、饭店用其接待外宾,颇受好评。其制作方法如下:〔原料〕(制25个)面粉2.5千克,碱面25克,精盐10克,熟猪油克,鲜花椒叶25克〔工艺〕分为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烙三道工序(1)和面。水面与酵面两掺,随季节调整比例。夏季水面与酵面的比例是3:1;春秋季是2:1;冬季是3:2。和面时掺入精盐、碱面、熟猪油、鲜花椒叶,揉匀后,少饧一会,即可使用(2)加工石子。选用如同鹅卵大小、光滑的青石子,先用水洗净,晾干,再用菜籽油涂过(可长期使用)。先将石子放入深边平底锅内,用中火烧至烫手,再用手勺不断翻搅,使受热均匀,然后将烧热的石子,舀出一半,放另一热鏊上保持温度,再将余下的一半平摊锅内。(3)制坯焙烙。揪克重的面剂1块,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0.66厘米的圆饼,放入锅内石子上次可平放4个。再将舀出的热石子盖在上面,将馍夹在中间,加盖,上焙下烙。约5分钟,用手勺将上面的石子扒去,这时饼面已呈现有凹凸不平的窝窝形,翻过来再烙10分钟左右即成。烙时动作要快,放馍或翻转时均用手勺舀出石子。这种做法虽然费事,但烙馍的时间较短,熟得快,火色匀。〔特点〕酥松清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数不尽的美食,讲不完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4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