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师一八五团,位于祖国西北部的国境线上,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自年起,三代兵团人建设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才使得阿拉克别克河以东的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国土,在年中哈两国确权勘界时,永远地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
第一连距离团部35公里,是兵团最西北的一个连队,人称“西北边境第一连”。
“西北之北”地标,位于一八五团一连以北约2公里。依照陕西省泾阳县的中国大地圆点进行测算,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士。
该处地标不仅是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纪念碑,更像是一本无声的传记,讲述着兵团人一代又一代的忠诚坚守。
这里是新中国三代垦荒戍边者生产、生活六十多年的家园,这里每一抔黄沙都有故事,这里每一个生命都懂得坚守。
白桦林的后面就是界河
走进西北边境第一连连部
连部已辟为陈列馆,门厅地板上的标语口号,是说当年迎战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特大洪水,迫使洪水重返故道,没有丢掉55.5平方公里国土。
连部门口两侧的标语口号: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
老军垦旧址,一八五团一连的地窝子
-年,一八五团对连队居民点进行规划建设,把房屋由土木结构改建为砖混结构。
走进这家院落,正屋与偏屋隔着菜园相对的布局。
眼睛山,在团一连的沙山上,耐旱、耐寒的爬地松在该处生长的范围,远远望去酷似边防战士的一双眼睛。
据讲解员介绍,以前中苏关系紧张时,这双警惕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现在中哈关系缓和了,这双眼睛中的一只,因爬地松渐渐长大变成了实圈,现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岁月长河已经静静流淌了半个世纪,一八五团第一连依旧驻守在这片最西北的国土上。
尽管最初的屯垦戍边者已经老去,接替他们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然而对祖国的无限绻恋,对责任的执着坚守,依旧流淌在后继者的血管中。
题小诗一首《西北边境线团传奇第一连》:
戍边西北第一连,三代屯荒戈壁滩。
大漠尽头白桦树,依河守望六十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