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4.html

今日推出

《遇见茯茶》合集中

何冠雄的作品

《我的茯茶情缘》

#何冠雄#

我的茯茶情缘

“一片细叶藏世界,半壶香茗悟人生。”不知什么时候,那片轻盈、小巧、嫩绿、婀娜的叶子,飘进了我的家门。小时侯,对于茶的记忆是模糊的,我只知道一种叫陕青的茶叶,那是只有来了客人才能喝得上的稀奇品。还有一种老年人喜欢喝的粗茶叫老湖叶子,据说来自于湖广之地,通常要用一个小铁罐架在柴火上烹煮,乡里人称熬茶。在烧得旺旺的火堆上,油黑的茶罐里深褐色粘稠、浓烈的茶汤,咕咕嘟嘟地冒着热气。茶瘾重的人喝起来那真叫解谗,他们禁不住大呼小叫一声:“嫽扎啦!”这种茶,我仅仅品尝过几次,苦得我一个劲儿地摇头,登时感觉头脑晕乎乎的。

最美泾阳成宏友╱摄

我的家乡老槐树下有一口甜水井,一村子人都吃这口井的水,用它洗菜做饭烧水喝,在我的印象里,那是最甘甜的水,最沁人心脾的水,它给了我青春年少的欢愉,混蒙未开的欣喜,即使喝上一小口凉水也浑身清爽、遍体通透。长大后,我从渭河平原来到了泾河下游的泾阳谋生,在这里安身立命。人都是有根的,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根。故乡的土地在一道塬下,父亲说那是一块风水宝地,有凤凰欲飞的样子,在那块土地上,父母直到八十多岁还劳作不息。面对勤苦的父母,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怆,为自己不能够分担他们的秋收冬藏而羞愧,为自己不能够与他们分享春暖花开而难过。

我栖身于泾阳已经时间不短了,喝了这么多年的泾河水,我的生活便自然有了这种水的滋味,这种水的语言和风情。乡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潜在的密码,乡音难改啊。在一些人的眼里我是外乡人,可在家乡人的眼里我又是一个泾阳人,因为长期生活的缘故,我稍不留神就自觉不自觉地迸出了一两句泾阳话。比如:“咱”,普通话读(za),泾阳话读(ca)。有人问过我为何泾阳人把“咱”叫“茶”,我笑着说因为历史上泾阳产茶,所以这个字就深入了人们的语言。

自古岭北不植茶,惟有泾阳出茯茶。泾阳出产茶的日子也许已经很久远了,从现有资料来看,泾阳茯茶大约起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成型于明洪武元年。到了清代,它承袭历代的“榷茶”制度,特别是左宗棠改“引制”为“票制”以后,人们将湖南的黑茶、四川的香片、绿茶、云南的沱茶、陕南的青茶运集泾阳压制成砖块,封制成包,车载畜驮到西北销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宁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那时泾阳茯砖茶蜚声塞外,成为边地牧民的生命之茶。

泾阳茯砖茶,本身就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体,是南北气韵的结合,是天地精华的荟萃。南国的茶叶无论红、绿、白、黑、青、黄六大茶系,无论粗枝大叶,还是细枝嫩芽,无论经年陈茶,还是当年新叶,经过茶人的混搭拼配,先在原产地制成毛茶,又进行一定的初级发酵,再运抵泾阳进行二次发酵,在一定的湿热条件下,自然发花的“金花”便艳丽开放了。当然这种茶的实验室人工发花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制茶技术工艺升级换代产生重大影响。茯茶讲究陈化,所谓“一年是茶,三年是药”。茶砖陈放一段时间后,味道会更加醇厚、老到,如陈年老酒一样余味悠长。泾阳茯茶,因主要在伏天加工而称茯茶,因原料主要来源于湖南、湖北而称湖茶,因常常压制成方砖形状而称茯砖茶,因茶砖中富含一种有益“金花”菌,也叫金花茯茶。

人间草木,相互参悟,世态茶情,物我一体。有时候我自嘲说也许前世今生我命中注定就是一块茶砖吧,要不然为什么偏偏是我,与茯茶结缘,与茶人为伍呢?在我的身上有带着故乡泥土气息的水滋味,有淡淡的泾阳水的硝碱味道,我可以察觉这两种水质的些微差异,故乡的水中有甜蜜,泾河的水中有温柔;故乡的水中有父母的呢喃,泾河的水中有苦乐年华。为纪念泾阳茯茶诞生周年,我与朋友合作创作了一首《茯茶情歌》,这首歌在当地广为流传。这是我送给泾阳茯茶的见面礼,也是我对这片土地的致敬词。

泾阳何以称之为茯茶故里呢?历史的桂冠可不是随便佩带的,它一定有充足的理由。让南方的茶叶落地,让历史的机遇成真,这也许得益于泾阳得天独厚的山水形胜。泾阳北依嵯峨仲山,南邻毕程古原,山梁塬畔环绕,泾河越境逶迤向东。县城临水而建,布局严整,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城内文庙、太壸寺、北极宫大街、泾干大街、县前街、姚家巷、牛家巷、骆驼巷、麻布巷、半截巷、钟楼巷等文物、街巷见证着这座县城的岁月年轮。老东家木楼里制茶的旧家当还在枕戈待旦,老街上长满青苔的古井遗址还在静候佳音,老秀才泛黄的茶经中依稀可辨的文字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家乡的时候,我喜欢看南山的青青山峦,常常设想山里的世界,山里的人家。我也喜欢站在坡头看火车,一遍遍地数着过往火车的车厢数。当然故乡的另一道风景就是飞机了,我家恰好在飞机航线底下,所以我的睡梦里时时有飞机掠过头顶的影子。

在泾阳那是另外的景象,另外的神奇,南山似乎更远了,北山确乎更近了,还有一条缠绵的泾河从县域内穿过。在县城一带背面紧贴着一道塬,南面横亘着一道塬,两塬中间是河谷,所以远远看去,县城仿佛一座岛屿,它是低处的高地,高处的洼地,仿佛什么人的巨手一样承接着泾水的润泽,河谷的风流,天光的照耀。

泾阳是因水利而驰名天下的地方。一条连接古今的郑国渠,疏通了大地的经络,于是大地爆发了动人的力量,清清渠水,流淌着无穷的智慧,朵朵浪花,记载着无尽的辛酸。千秋接力的道道渠系,星罗棋布的座座工程,宛若庞大的动脉血管,把源源不断的营养和能量向四方传递。一茬茬的修渠人,一个个的追梦者知道这条大渠的价值,生活在大渠边上的人们知道这条渠水的珍贵。古往今来,泾阳因渠水而沃野千里,花开四季,因渠水而商贾云集,人才济济。

哦,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定是泾阳。为什么那片细小的叶子,翻山越岭,不惜被火烧,被水泡,被揉搓成条,被压制成砖,也要扎根泾阳?因为他是要完成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因为他一心热恋着梦中的泾水金花。

哦,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定是泾阳。忽而兴忽而废,变幻无常的人生啊,我从仲山嵯峨的对话中,从秦汉宫阙的废墟中,从唐陵哭泣的狮子中,从船工深情的梦呓中,听闻了这段河流的往昔,这是一段载过大船,漂过茶包,流过血泪的河流,但同样也是一段有过光荣,飘荡着自豪和风骚的河流,我相信泾河的号子里也一定有过动人的情歌,而且是一个泾河的女子在放歌,要不然黑脊背的汉子何至于把纤绳拉着奔走了数百年。

我相信古老的街市,质朴的小木屋,沙滩下的瓦砾,它们所说的很早以前的船难,以及先人们走过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皋兰官路。我相信“三不离”的说法,茯砖茶生产,离不开泾阳的水,离不开泾阳的空气,离不开泾阳的土地。茯砖茶,这性灵之物呀,它们是附着人类精神的物质载体,是有感应的东西,它们说——那时侯,我爷爷在雅安,我外爷在安化,我爷爷的爷爷在兰州,那叫风光呀,半条街道都是茯砖茶生意,还有山陕会馆,我们的人多得去了。

我不经意间聆听了它们的密语,我感觉这里的人无形之中都患有一种奇怪的相思病,他们很多人都对泾阳的茶业很上心,很挂怀,他们是茶人的后裔,他们祖祖辈辈与茯茶结缘。我了解了他们的根根节节,知道了他们的恩恩怨怨。哦,我知道了,一代代的茶人中,总有坚强无比的女子,这让我对这片土地顿时升腾了一丝敬畏,在山水俱阳之地,的确是出脱非凡女性的地方。

啊,我的神!恍惚之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鲜活而水色的泾河女子的形象。她就是《金花》,她的胆子好大呀,在《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时候,她与清末第一夫人会面,她们伴着《关中晓月》《话说茯茶》春秋,她们品鉴《天下第一“砖”》茶,坐观《茶都风云》变化。啊,我知道了,她不仅仅是一种茶,一块砖,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呼吸心跳,有人的情感波澜。哎呀,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也染上了这种相思,我开始为她神魂颠倒,我开始等待她的“金花”盛开,我期待她的芳香四溢,我守侯她的白天黑夜,她哭泣我也哭泣,她欢笑我也欢笑,她飞扬我也飞扬,她沉寂我也沉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地方的水土、气候,什么地方的营作传统、技术水平,决定了什么地方的物产结构,决定了那里的人们具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患上相思的我,沉浸于“金花”的世界,我马不停蹄地摸底子,访茶山,找工匠;我一整夜一整夜地学习工艺流程,品鉴茶汤味道,体验发花温度。冥冥之中的天神呀,有时候我的全部心血和一切努力也许会被一阵风吹去,因为“金花”一样的真情往往不肯就范于不懂装懂的莽夫。哦,我明白了,有些饭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你是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材料的事情,万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蠢事。其实平复人们心情的还是那杯浓艳的茯茶,我也是喝着她才渐渐地体会了有如流水般的情愫,浮云般的生活。

在泾阳住久了便觉得这地方的可爱,泾阳人喜欢喝酒,喜欢喝茶,也喜欢唱秦腔戏。酒蓄豪放之气,茶养清雅之风,戏发苍劲之情。泾阳人喝酒爽快,不论平时还是节日,小酒盅的旋转似乎没有停顿过。有的人喝酒喝到酩酊大醉时,冷不丁会吼几嗓子秦腔,吼秦腔吼得大汗淋漓之后,再去茶馆喝茯茶。哈哈哈!我的神呀,谁又喝高了,东倒西歪的还不认输。谁高了,有种的……接着来……车车不倒尽管推。你听,一家家的店铺里,是谁唱起了《下河东》,你看,一排排的茶社里,是谁家的茶汤里升起了一轮皓月……

泾阳是有故事的地方,这是在启开盖着方章大印的茶封,撬开紧结芳香的茶砖,用滚烫的开水,烹上一杯热茶的时候就开始的话题。泾阳的故事是茶水里浸泡出来的,所以喝着喝着人们的话语就多了。万物都是有偏好的,似乎谁都看上了这块地方。就说古老的泾河吧,她从六盘山的蜿蜒水道,从马莲河的黄土沟壑中,一路走来,把最美“金花”留在了这里。这么一条河流,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偏偏几千年的历史为她而着迷。从遥远的《诗经》,到汉唐的茶路,从宋代的茶马贸易,到元明清的边茶;从民国皋兰官路的砖茶,到“一带一路”的茯茶;从过去一直走到现在,几乎人类历史文明走到哪里,茶叶就追随到哪里。茶叶让文明有了君子风范,文明让茶叶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在泾阳,有生长着“金花”的茯茶,有传颂着“金花”一样的人物。她金黄、灿亮、纯净、饱满,她积极、乐观、开朗、大方,我不知道是造物主的巧妙安排,还是什么力量的鬼使神差,在这一块地域,空气中纷纷扬扬地飘逸着金花菌孢子,弥漫着杨花柳絮一样的金花微粒,她落在哪里,哪里便是一片惊艳,她青睐谁家,谁家便生意兴隆。

文庙荆海星╱摄

东方欲晓,沉默的土地迎风舞蹈,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与黎明赛跑。哦,春天来了,春天的细雨润湿了饥渴的泥土,催生了希望的蓓蕾。于是雨后春笋般的作坊、工厂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老板挺直了腰杆,数以万计的从业者找到了出路。哦,我的顺风耳仿佛听到了“金花”的窃窃私语。哦,我的千里眼仿佛看见了万里征程,我从一片翠绿的茶林开始,跟随“金花”的影子,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直追随到了国外。一时间,国内外许多茶博会、商品交易会、茶业论坛上,有了泾阳茯茶的声音。一时间,多少人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橙红透亮的饮品。泾阳茯茶,喝吧!她是“三高”的克星,她消食解腻,减肥美颜。泾阳茯茶,曾经的小众茶、边贸茶,有了全新的模样。于是精明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茯茶,敏锐的商家看好了茯茶的前景,憨厚的茶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