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文字作者胡杨

供职于绕城分公司

主播曹瀚月

供职于绕城分公司

对于茶的热爱起源于儿时爷爷的小泥炉搭配的搪瓷缸子、铁罐罐所熬制的罐罐茶,虽然苦涩却也记忆悠长。而对于茯茶的喜爱,则是另一种情结。

起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的“茯茶”在近十年间风靡古城西安,其销路甚至已经扩展到了其历史辉煌时期所覆盖的大部分范围。

年6月,就职于西安某大学的妹夫来电说,要写一本关于泾阳茯茶的书,建议我加入创作团队。于是,我便真正地走进了“茶人”的世界。

自古以来除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个位于秦岭南峦的地市出产茶叶之外,秦岭以北片茶难载,唯独泾阳有茯茶。

据泾阳县志记载,宋熙宁间,社会变革,泾阳茯茶锦绣繁荣,自茶马互市以来,一直到金、元兴盛不衰。

从湖南安化到陕西泾阳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在今天只需要不到十个小时即可到达。

然而一千多年前要将原产湖南安化的毛茶运抵泾水之畔的泾阳却需要历经艰辛,由山路到水路再转山路不停地转换着运送方式,最终经历近半年的跋涉后抵达泾阳。

但就是这发于陕西、盛誉西北的茯茶,如同历史的烟云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了近五十年。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眸凝视这段历史时又惊喜地发现,原来奇迹一直都在延续。

步入位于泾阳永乐镇附近的茯茶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昔日茶马互市的繁荣和大长安经济脉搏的跳跃。

通过这一方茯茶,折射出了秦商在历史的烟云中叱诧商海、撰写传奇的点点滴滴。

一千公里茶路在秦商的脚下踏出了康庄大道,在湖南、四川、上海、江苏、西藏、内蒙、青海、甘肃、新疆甚至海外的多个角落里,勤劳的秦商们靠着自己的双腿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开辟了盛极一时的商业帝国。引用一句流传在“泾(阳)、三(原)、高(陵)”的顺口溜“石桥刘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最为合适不过啦。

据考证,以上各家在历史中均真实存在。如社树姚家便是其中最具特别的一家,于右任先生的“嵯峨山下有高门,李靖家乡育伟人。国赤忱燃笔底,诗豪草圣冠群伦。”指的便是北靠嵯峨山(有人称为邙山),南临泾河水,泾阳县以西约十里,位于王桥和石桥一带,被人们称之为桥川川道的社树堡。

明代初年,明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的特殊经济政策,陕西商民南下江浙,北上朔汉,跨州越县,西出川蜀,物流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帮,社树姚家便是其中的之一。

据记载,鼎盛时期,姚家茯茶产量高达万斤,几乎占到康川茶万斤的四分之一。然后,雇佣背夫沿茶马古道翻二郎山将茶砖运至康定驻坐锅庄,再由康定锅庄派伙计或交由从拉萨来的藏商将茶砖人背马驮,由巴塘、理塘去昌都,再由昌都运至拉萨,全程二千余里,为满足边疆民族需要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此外,还在成都、重庆、汉口、苏州、上海做棉布、药材生意,使姚家成为号称泾阳“四大富户”之一、名扬川陕的“盖省财东”……

如今,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泾阳茯茶如同新的制茶人坚定的信念一般再次扬帆起航。

社树姚家的后人穆民先生用自己的行动支撑着家族的航帆努力前行;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根社,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执著的坚守用古老的茶杵演绎着茶人独有的乐章;高续、巩军红夫妇,以时代商人特有的坚定日复一日的往来于茶路之上;驼铃声中,马恒光驱赶着峰骆驼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往西坚定前行……用茯茶技艺传承人贾根社的话说,感谢改革开放政策,让他这个农民可以光明正大的专心制茶了。

穆民先生说,借助着高速公路的延伸,泾阳茯茶必将走的更快、更远……

驼铃悠悠,茯茶飘香,蒸茶炉替代了火炉、铁罐罐,记忆不灭,传承依旧。茶路即商路,商路通,惠泽八方。我为自己是一位“路”人而自豪。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于《交响阅》投稿

1、有声音!把你要读、要讲、要说的录成音频文件以附件的形式发给我们。小贴士:诵读配上自选的、好听的背景音乐有加分哦,如果还能附上背景音乐的简介那更是棒棒哒!

2、有文字!与声音对应的文案,也要存成word文档用附件发过来哦。

3、有内容!主要包含:好书分享,我们欢迎涉猎各个领域的好书以及优质正能量鸡汤;故事分享,交通人的故事,你自己的故事,你身边的故事;原创文学作品分享,欢迎能写会读的交通职工带着你的散文、小小说、诗歌一起来。

4、投稿邮箱:

sjbdq

vi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