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团位于中国最西北的新疆哈巴河县境内,地处新疆西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这里也是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的出境口。团在两国的边界线阿拉克别克河的东岸,故名“西北边境第一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团作为我国西北边境团场,团的驻地被称作“西北之北”,依照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我国大地原点测量,这里是我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
中国最西北边境线“西北之北”标志在“西北边境第一连”,有一个团团史陈列室。门前两侧各设有一块石碑,分别刻着两段文字,一段写着“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冲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另一段则是“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放羊牛”。
西北边境第一连这两段文字是团戍边战士的最真实写照,陈列馆里的照片和陈列品,真实的记载着那段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年4月,第一批拓荒者来到团安家落户,拓垦荒原至今,时间和他们守卫的这条国境线阿拉克别克河一样,已经静静流淌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的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拿锄,一边守卫国土,一边开垦着这片土地。
团一连冬天的阿尔泰地区,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0多度,大雪有两米多厚,常常把牧民的房屋都埋没了,阴暗潮湿的地窝子里寒风刺骨。夏天,沙漠区域酷暑难耐。最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这里蚊虫很多,每平方米达到多只。为了防止蚊虫肆虐,军垦战士用尽各种办法,用烟熏、喷药水、实在不管用就往皮肤上涂抹黄泥巴,战士们被咬得浑身是包,奇痒难受,用手挠过之后,结成溃疡,留下疤痕。
当年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战士们开荒耕地、施肥播种,年复一年,改造了大片的荒漠,开辟了大片良田。当时有人写诗回忆那时情景“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
上世纪60年代,兵团军垦战士们所住的是地窝子。当时被人们形容它是“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进入地窝子,你可以看出当时军垦战士居住环境有多艰苦。夏天酷暑闷热,冬天冰雪寒冷,在这种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他们毅然坚守在祖国最西北的边防线上,守卫着祖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经济十分困难,在阿勒泰地区,包括兵团团地处西北边疆,特别是冬季漫长,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河鱼晾晒成鱼干,把自制的豆腐也制成豆腐干,作为冬季主要的副食品食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他们的住所已经被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砖混房屋所取代,市场也越来越繁荣,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兵团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今天,你去阿勒泰各地旅游或是出差,依然可以品尝到鲜美的冷水鱼和手撕豆腐干。
桑德克龙口民兵夫妻哨在这片广阔的边境线上,除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团,还有一对儿特殊的戍边人,那就是被称作“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马军伍和张正美夫妇,他们26年来一直坚守在距离中哈边境仅5米、方圆3公里荒无人烟的地方,为巡边护林默默的做着自己的贡献。
马军伍、张正美夫妇据介绍,他俩是从年正式成为桑德克龙口民兵前哨的夫妻兵。从那时他俩就把守水巡边护林作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在这草深树密,夏天蚊虫成灾,冬季冰雪严寒的地方义无反顾,年复一年,巡逻在这边境线上,守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32号界碑。
抗洪守土纪念广场马军伍夫妻俩年巡防近30多万公里,磨烂了多双军用胶鞋,曾三次不慎跌入界河险些丧命,他们将自己的青春都贡献给了这片土地。在这条边境线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俩就像一棵棵白桦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这条边境线上,扎根在3
曾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团场时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买三赠一新疆零食大包装远诚哈巴河手撕豆腐干五香烧烤麻辣免邮淘宝¥13.11¥13.8购买已下架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