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82天。
从年改革开放到年,这40年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成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贸易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了50多倍;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微不足道的1.8%上升到了16%;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30%;中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
说中国经济已经“崛起在世界的地平线”,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该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呢?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做对了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对于这些问题,中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有达成共识。
比如,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对外开放,搞了市场经济,界定了私有产权,从而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又拥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所以很容易实现追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失于片面。
纵观整个第三世界,比中国开放得更早、私有产权更彻底、土地和劳动力也很廉价的国家,比比皆是,但它们没有实现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华盛顿共识”,给拉美和东欧国家开出的药方,就是彻底的对外开放、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然而,这副药方却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反而加深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困境。
那么,中国经济崛起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谈中国经济崛起的内在动力:对内改革。了解中国是如何进行农村改革并实现全面工业化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年冬天,在中国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叫“小岗村”的小村庄里,有18位农民,他们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他们约定,不再集体耕种田地,而是分田到户,每户保证按时上缴公粮。
当时,这18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壮起胆子按下手印的这份契约,就像一枚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到年底,全国已经有80%的农民实现了包产到户。年初,中央文件对包产到户政策予以肯定,正式确立了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户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制度的名字当时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那之后,中国的粮食产量年年增收,农民收入快速提升。
这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一般认为,发生这个转变的本质,是用权责明晰的个人激励制度代替了权责不清的集体劳作制度,从而爆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在那之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存在私有土地制度。为什么那个时期,中国农民一直在饥饿贫困的边缘挣扎,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原因有两点。第一,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的绝大多数土地都归地主所有,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为地主打工,并不拥有土地的剩余索取权。第二,传统农业社会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几乎都来自农业,农民的税收负担很重。政府即使主观上想要“轻徭薄赋”,实际上也做不到。
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题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索、取得成绩的领域,也是年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关键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完成,分田到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光是分田还不行,这虽然避免了古代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的土地兼并潮,但仍然没有完成对农民个人劳动积极性的彻底刺激,生产力潜力巨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农户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不能随意转让。这保证了在农村土地长期平均使用的基础上,真正激发了农民个人劳动的积极性,彻底释放了中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生产力。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中国政府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允许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会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的市民。那么,他们有没有权利将老家的闲置土地再转包出去呢?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当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之后,原来高度分散的小块田地确实应该适当集中,进行集约化规模经营。
年,国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从原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变成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也就是说,原来对土地拥有承包权的农民,可以选择将土地的经营权再次转包出去。这样,农民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农地的自由流转,又不会失去土地。截至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
这里还要补充说一句,“分田到户”只是提升农村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些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情况,决定不分田到户,而是继续保持土地的集体使用,中国政府也持支持态度。最典型的就是华西村。在80年代初,华西村的集体工业经济已经颇具规模,为了给集体工业发展留出足够多的土地,华西村村民一致同意不分田到户,华西村至今仍然保持了土地的集体使用。
在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生产力之后,中国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前面说过,在传统农业社会,想要给农民大幅减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农业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初见成效,政府逐年减免农业税。从年起,政府正式免除农业税。不仅如此,政府还反过来给农民从种子到种植的一系列直接补贴,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引爆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年开启的农村改革,本来是单纯地出于让农民增收的目的,允许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社队企业按市场经济形式运转,后来又允许农民以家庭形式自办企业,结果无意中引爆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让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从万个变为万个,增长了12倍;农村工业产值增长了13.5倍;农民总收入增长了12倍。连邓小平都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到年代初期,也就是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十几年之后,中国又赶上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机遇,就是欧美和东亚发达经济体开始了产业升级,逐渐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中国则顺利承接了全球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年,中国的纺织品产量.9万吨,超过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一。
这里要注意的是,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和中国一样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印度等国,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乡镇企业大发展,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条件,如基础设施、商业信用、供应链体系、销售网络、管理人才等等,这些条件是其他同时代后发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抓住这次历史机遇,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是美国的1.44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产品产量有12个大类名列第一;在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至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当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曾经预测,中国经济还可以再高速增长20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中国以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体量,工业化具有很大的纵深,大约还需要15-20年才能够完成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根据历史经验,一个已经起飞的经济体只有彻底完成了工业化,它的经济增速才会平缓下来。
总结一下,中国经济崛起的秘诀之一,就是找对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内改革。一方面是成功进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生产力,让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另一方面,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历史机遇,走上了全面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