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8550

这个世界所有的因缘巧合,不过是上天假以实施的一种手法而已。

东汉末年,王允设计“美人计”铲除了逆贼董卓。

吕布劝王允杀死董卓所有的部下,王允没同意。

吕布又盯上了董卓的财富,建议把董卓的财物赐给公卿、将校,王允又没答应。

于是,自负除董卓有大功的吕布心中不爽。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董卓被歼灭后,王允膨胀了。

开始的时候他特别下诏令赦免董卓的部下,不久又怀疑此法不妥,于是停止了赦免。

当时谣言四起,老百姓传言说要杀掉所有的凉州(董卓发家的地方)人,董卓以前的将校都为之恐惧。

王允以为董卓被除,天下不会有灾难,颇为自负,逐渐变得跋扈起来。

哪里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悄悄来临,而这场灾难正是自己处置董卓一事不当引起的。

成败来自于细节。

董卓之后又出了逆贼又一逆贼应运而生

吕布派李肃到陕地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就和李肃打了起来,并把李肃给干跑了。

见天下大势对自己不利,牛辅害怕了,就想逃走,结果被自己手下杀死。

被牛辅派出去攻打朱俊的校尉李傕、郭汜等人回到陕县的时候,牛辅已经死了。

李傕、郭汜没有了依靠,王允又要解散董卓的部队,又要追究董卓部下的罪责,李傕只好派人去长安请求赦免。

王允说:“一年里不能赦免两次。”

不答应李傕等人的请求。

李傕更害怕了,不知道怎么办,就要解散部队,从小道逃回家乡北地。

讨虏校尉贾诩说:“诸位如果抛弃了军队单独行走,那么一个亭长就能把你捆绑起来,不如一起率领军队西行,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情成功了,就侍奉天子来匡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走也不晚。”

贾诩的这一建议,结果又给东汉千疮百孔的身体上撒了一把盐。

李傕等人认为很正确,与其被人追杀,不如轰轰烈烈干他一场,万一成功了呢!

李傕等人互相结盟,率领几千军队日夜西行,沿路又不断收集散兵游勇,等到了长安,竟集结了十多万人。

他们和董卓以前的部下樊稠、李蒙等合兵围攻长安城。

王允因为自己的不当举措而形成了大患。

在围困了八天之后,恰巧吕布军中有蜀地的士兵造反,打开城门引导李傕的军队入城。

吕布在城里与他们交锋,结果不能取胜,就把董卓的头颅系在马鞍子上,领着几百骑兵逃走了。

这个被称为三国第一勇将的人,其实衰得狠,原因就是自以为是,缺乏大格局,性格变幻无常导致的,这种性格导致了他的人生失败。

李傕、郭汜包围皇宫,杀掉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被杀的官吏人民有一万多人。

战争太可怕了!

王允扶着皇帝登上宣平门楼,李傕等人在城门下,伏地叩头,献帝刘协说道:“你们放纵军队胡作非为,想要干什么?”

李傕说:“董卓忠于陛下(汉献帝刘协是董卓所立)而无缘无故被吕布杀死,我们要为董卓报仇,不是作乱,事情完了以后,我们自己到廷尉去接受刑罪。”

李傕等人围住门楼,共同请求司徒王允出来,问他“太师究竟犯了什么罪?”

王允被形势所迫,于是下楼来见他们。

至此,王允在大好形势下,因为自己举措失误,自己不能把握时局,终于酿下大患。

朝廷任命李傕做了扬武将军,郭汜做了扬烈将军,樊稠等参与“闹事”的都做了中郎将。

谁能料到如此简单,李傕等就成功了。

从董卓军中的中级军官,竟然成了朝廷大员,大权在握。

嘿嘿!成为人上人,有了生杀大权,这回可以为所欲为了。

李傕、郭汜等想杀掉王允,又担心被王允外放的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领兵来报仇,于是就以皇帝的诏令征召两人前来。

等两人来到,李傕就把王允、宋翼、王宏一起杀死,王允的妻儿也都被杀死。

当初,王允是那么的有智慧,轻易就除去了董卓,可一旦掌握了权势,竟然变得昏庸不堪,最后成了他人刀俎下的鱼肉,这就是欲望蒙蔽心智造成的后果。

那么李傕和郭汜呢?

王允没有笑到最后逆臣贼子的神操作

有了权势的李傕要封当初劝自己攻打长安的贾诩为侯,还派他做左冯翊,被贾诩坚决推辞,又派他做尚书仆射,贾诩也请辞不受。只接受了一个尚书。

贾诩是明智的,在乱世之中,一着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他可不想步王允等人的后尘。

李傕又被授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秉持旄节;郭汜做后将军,樊稠做右将军,张济做骠骑将军,都被封了侯。

李傕、郭汜、樊稠共同管理朝政。

这是东汉末年的特色,谁能反叛成功,谁就是爷,皇帝只是一个摆设。

可怜了汉献帝,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李傕、郭汜又大封将军、朝臣,两人显然成了真命天子。

李傕等人选拔官吏都要用自己所推举的人,如果有一点违背他们,他们就愤怒不止,主管这个事的人感到很忧虑,于是就按次序用他们所推举的人。

先从李傕所推荐的人用起,其次是郭汜,再次是樊稠,三公所推举的人,反而得不到选用。

这样的用人制度能干好工作吗?

三辅地区(又称“三秦”,指西汉、东汉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地域)原来有几十万户的老百姓,李傕等人放纵士兵抢掠,再加上饥荒,两年间人民互相蚕食,都快要完了。

李傕、郭汜、樊稠开始互相争权夺利,屡次要想攻击对方,贾诩经常劝他们要顾全大局,但他们心里依然相互防备、算计。

而接下来,李傕开始动手了。

樊稠攻打马腾、韩遂,李傕的侄子打仗不卖力,樊稠就斥责他说:“人家要砍你老子的头,你怎么敢不卖力,你认为我不能杀你吗?”

韩遂被打败逃走,樊稠就追了上去,韩遂对樊稠说:我和你是老乡,想和你好好谈谈。

于是两人命令骑兵退后,两人马头相接,把臂相谈了很久才分别。

回来以后,李利就告诉他叔父李傕说:韩遂、樊稠交马谈话,不知道他们交谈了什么,但是看起来他们情意好像很密切。

樊稠功夫了得,又深得士兵、百姓拥护,李傕心里对他很忌惮。

因此,李傕就想除掉他。

于是,李傕用了一个历史达人都喜欢用得阴招,请樊稠来参加会议,就在座中埋伏刀斧手把他杀了。

虽然除去了劲敌,但从此将领们都互相猜疑有了二心。

郭汜本是盗马贼因为郭汜妻子吃醋,李傕、郭汜二人分道扬镳

原来来朝中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二人世界”。

李傕见没了劲敌,心中坦然,为了团结郭汜,李傕常常设酒宴请郭汜。

毕竟朝廷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天下,所以要往好里处。

有时候,郭汜喝醉了就住在李傕家里,当然会有美人在旁,郭汜也喜欢这种方式。

郭汜的妻子听说了,心中不是滋味,她怕郭汜爱上李傕的婢妾。

男人,特别是有权有势成功的男人,谁不喜好这一口呢!

郭汜的妻子嫉妒心上来,就想来离间他们。

可你不为身后计想想,如果郭汜和李傕真玩完了,还有你什么事吗?

李傕给郭汜送来了美食,妻子不让他吃,还煞有其事地指着豆豉说:你看,这就是毒药!一个鸡窝里不能容纳两只公鸡,你啊,就是太相信李傕了。

郭汜连想到樊稠被杀,心里有了防备。

后来李傕再请郭汜赴宴,郭汜喝得大醉,他怀疑酒食里有毒,竟然搅拌粪汁喝了下去,把胃里的饭酒都吐了出来。

于是他们互相猜忌,各自治理军队互相攻打。

看似是两个人因为不信任而攻伐,谁知道是不是上天的安排呢?

如果两人能一心一意治理国家,安定天下兵戈战争,不争名夺利,他们手里掌握着王牌,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还会有三国时代到来吗?

可惜,历史只要因果没有如果。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上天给了你们机会,历史也赋予了你们责任,但你们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么老天就要收回本该属于你们的东西。

这就是天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有的人在得到机会的时候,因为放纵而落得事业惨败,甚至身首异处;有的人则珍惜机遇,行仁义道德,使自己更加光辉灿烂。

奸贼覆灭记

李傕和郭汜弄得不可开交,皇帝就让贾诩去调解。

但是两个人不听,人一旦让权势障蔽了双眼,就要争个输赢,拼个鱼死网破。

郭汜打算把皇帝接到自己营中,但手下有人逃亡,报告了李傕。

李傕就派侄子李暹率领军队围困禁宫,把皇帝挟持到李傕营中。

李暹进入宫殿中,劫持宫人和皇帝的宝物。

李傕又把御府中的金帛迁徙到自己营中,放火焚烧宫殿、官府,连周围百姓的住宅都烧光了。

做这等下做事,李傕太嚣张了,不灭亡简直天理不容。

皇帝又派遣公卿为李傕、郭汜调解,郭汜就把杨彪、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等留在自己军营作为人质。

董卓之后的两个逆贼各自把持了皇帝和公卿,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郭汜宴飨诸位公卿大臣,讨论进攻李傕的事。

杨彪说:“群臣互相争斗,一个劫持天子,一个留公卿做人质,这样可以吗?”

郭汜大怒,想要亲手杀掉杨彪,杨彪说:“你连天子都不尊奉,我哪里还求活命呢!”

中郎将杨密坚决劝阻,郭汜才罢手。

李傕召来了几千个羌人、胡人,把天子的东西和彩帛送给他们,又答应将来把宫里的美女给他们,想借用他们进攻郭汜。

郭汜呢,就暗地里和李傕一派的中郎将张苞谋划进攻李傕。

这一下乱套了。

假忠、假义!

郭汜率领士兵夜里进攻李傕的营门,张苞就在营中放火,但是没有烧起来。

杨奉在营外抗拒郭汜,郭汜只好撤走,张苞身份暴露,就率领自己的军队归附了郭汜。

李傕想把皇帝转移到池阳的黄白城,远离郭汜。

司徒赵温写信给李傕说:“你以前屠陷了王城,杀戮了大臣,现在为了些细微的隙嫌,而形成深重的仇怨,朝廷要命令你和解,你又不遵循诏命,现在又要把天子转到黄白城,这实在是我所不了解的事情。

《易经·大过》里说一次已经过神,再次就要涉难,三次而不改,就要遭到灭顶之灾的大祸。

你不如早一天和郭汜和解。”

李傕大怒,要杀赵温,他弟弟李应劝阻,才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帝又派谒者仆射皇甫郦为李傕、郭汜调解。

皇甫郦先到郭汜那边,郭汜听从了命令;又到李傕这边,李傕不肯听从,说:“郭汜,只是一个盗马贼罢了,怎么敢和我齐等呢?我一定要消灭他!”

原来两个狼狈为奸的奸人逆贼,因为郭汜妻子的嫉妒心,造成了这样的祸端,本来细小的事却酿成大灾,令人愤然。

不久,又任命李傕做了大司马,地位在三公之上。

李傕的将领杨奉见这两个人不顾大局,以私利斗狠没完没了,就计划杀掉李傕来结束这场无休止的内耗,结果事情泄露,杨奉就率领自己的军队背叛了李傕,这样李傕的实力减弱了一些。

镇东将军张济从陕县来到,想为李傕、郭汜和解,把天子的车驾迁到弘农。

献帝刘协也想你旧都洛阳,就派使者给两人宣示告谕,经过十次往返,李傕、郭汜终于答应和好,想互相拿长子做人质交换。

李傕的妻子爱儿子,不肯答应,和约没有定下来。

李傕当初曾经答应把宫中美女送给羌人、胡人,这时候他们来找后账了,这些人屡屡窥视宫门,说:“天子在里面啊!李将军答应给我们的宫女,现在都在哪里呢?”

献帝很担心、忧虑。

主弱,臣强,都不能保障身边的宫人,不得不说献帝刘协很悲哀。

献帝就召来宣义将军贾诩,对他说:“你以前奉守职务公正忠贞,所以一直受到国家的荣宠,现在羌人、胡人到处都是,你应该想个方法来解决。”

贾诩就把胡人、羌人的首领召集过来,请他们喝酒吃饭,答应给他们封赏,羌人、胡人都率领他们的军队回去了。

李傕由此实力变得薄弱。

经过再一次劝解,李傕就答应了,和郭汜都拿女儿作为人质。

献帝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命,派张济做骠骑将军,像三公一样建立自己的府署;郭汜做车骑将军,杨定做后将军,杨奉做兴义将军,都封为列侯,董承做安集将军。

而在这以前,李傕因为实力减弱,担心自己的安全,出京屯守池阳(今陕西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李傕是池阳侯)。

发现没有?献帝身边的权势在悄悄变化,当初势力、实力最强的李傕、郭汜已经被渐渐分化,他们两个人经过多次消耗已经被淡化了权力。

郭汜见没有了李傕的掣肘,认为自己已经做大做强,他想要皇帝的车驾到高陵(今陕西西安高陵区,位于长安北),而张济和其他公卿认为应该到弘农(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

皇帝派使臣告诉郭汜说:“弘农接近宗庙,不要犹豫!”

因为弘农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郭汜不同意。

献帝为此绝食以待。

郭汜只好说:“可以暂到附近的县城。”

献帝也只好同意。

车驾到了新丰(今陕西西安市灞桥区,位于西安东北,隶属属京兆尹),郭汜又计划胁迫皇帝回到郿城(今陕西省眉县东15里渭河北岸),以郿城做首都,可见郭汜已经沦陷到何种地步,完完全全地变成一个势利小人。

侍中种辑知道了,秘密地告诉杨定、董承、杨奉,要他们到新丰聚会。

郭汜知道计划泄露,就抛弃了军队,逃进了终南山。

要是郭汜能放下世间的名利在终南山做一个隐士,也是不错的选择。

郭汜虽然跑了,但他的党羽夏育、高硕等计划胁迫天子的车驾西行。

郭汜听说了,又跑了回来。

杨定、董承率领军队迎接天子到杨奉的营中,夏育等率领军队阻止他们,也想劫持皇帝,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杨定、杨奉打败了他们,继续东行。

李傕、郭汜懊悔让天子东去,因而想劫持皇帝再回到西边。

张济和杨奉、董承不合,于是又和李傕、郭汜结合。

他们在后面追赶皇帝,在弘农的东涧发生大战,董承、杨奉被打败。

皇帝只能在曹阳露天住宿。

董承、杨奉派人骗李傕等说要给他们和好,一边又派使者到河东,招来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且率领他们的兵马几千骑兵,和董承、杨奉共同攻打李傕等,把李傕打得大败,斩首几千人。

董承、杨奉等人认为李傕等刚刚被打败,可以继续东行,谁承想李傕等又来攻战,这一次杨奉等被打得大败,死掉的人比上一次弘农东涧还要多。

献帝等到达陕县,安营扎寨以做防守。

李傕、郭汜的士兵包围营帐大呼小叫,官吏、士兵脸都变了颜色,都有分散逃走的意思。

李乐也怕了,想要献帝乘船沿黄河经过砥柱山,出孟津。

夜里,皇帝和公卿步行出营,河岸太高,没办法下去,就用绢做成车辇,背负着皇帝,其余的人都趴着匍匐而下,这样过河的人只有皇后以及杨彪以下才几十个人,其他的宫女、官吏、百姓没有办法过河的,都被士兵抢夺,衣服都被剥光了。

这场景太凄惨了!这就是乱世造成的恶果。

献帝到了李乐营中,又乘牛车到达安邑,河东太守王邑奉上绵帛和饮食,这才稍微好一点。

长安城里因为连年战火空了四十几天,在两三年中,关中都没有人迹了。

就在众人为天子的归属一事争斗的时候,曹操却听从了谋士荀彧的计策,把天子接到了许昌。

这是曹操捡了一个“大漏”。

献帝派谒者仆射裴茂诏令关中段煨等所有将领征讨李傕,夷灭他的三族。

这下好了,皇帝亲自下达了通缉令!

这个董卓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魁祸首终将得到天下人的声讨。

不久,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余部被李傕兼并。

李傕见自己成了天下公敌,就退守自己的根据地黄白城。

梁兴、张横领兵击败了他,并把他斩首,曹操下令夷灭其三族。

李傕的首级传到许昌后,汉献帝命令挂在闹市示众,以此表达他对李傕强烈的痛恨。

至此,李傕、郭汜在董卓之后又挟天子,搞得民不聊生,祸害天下,结果又步董卓后尘而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可能我们没法知道实质,但表面背后一定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常说:善良的报偿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其实,真正的报偿从不会迟到,只不过上天给你机会看你能不能坚持,看你积累到一定的量而已。

那么恶呢?

同样的道理!

从董卓、李傕、郭汜身上就能看出循环往复,报应不虚。

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个人的命运,莫不过如此!

史料出自于《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叙事般的史实,把整个历史朝代贯穿起来,读《资治通鉴》就了解了历史的纵向发展。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精装全历史读物淘宝¥¥购买

《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根脉大全的史诗巨著,从这里还能查到著名历史人物的出处,以及后代子孙的发展状况。因此说,这部巨著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