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幽话仲麓
——石桥中学的前世今生
成存义/文
在泾阳县城西北仲山塬下,有座大夏天王入侵关中的“烽火台”。金、元、明清时为“大安寺”寺院。抗日战争时期于此始创“仲麓中学”和“泾阳县立简易师范”至解放。建国后为县立“石桥初中、高中”。教育文脉先后延绵63载。年,石中学校因校舍古老危漏,重建新址搬离。
一、十六国时期,公元年,赫连勃勃自认是夏氏(大禹、启即属夏后氏)后代,遂自称“天王大单于”。他设立百官,建大夏国,采用骑兵游击战术,夺取了关中长安。
大夏国鲜卑族及杂胡入侵关中,经常无故杀人放火,实行领产分封,大量土地被鲜卑、杂胡占领,民族战争中的俘虏作为“驱口”,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物,强迫“驱口”为自己耕种土地、服劳役,交纳赋贡,违者便出卖或屠杀。因之,当时陕西名称“奉天路”,人口不足五十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二人,最多也不过二十多人。赫连勃勃移民山下,驻扎在桥底镇北宁村。(即二郎沟)当年攻克长安的军事大本营,就设在镇东约米废弃的古寺庙遗址土丘,在军营中牛皮大帐栉比鳞臻,戒备十分森严。
赫莲部征战为便于和关中各地联络,又在土台顶端修筑了“烽火台”,后也称为“赫连台”。台高约五丈,顶上修有烟火池,投入柴草等易燃物,住有兵卒把守,作为报警传递讯号之用,若遇战事,以烟火传递信号,防范不懈。且在周边每隔十五里左右,还筑有小烽火台相照呼应。如今桥底镇墩底村、泾渭河塬畔等地方,还可觅踪到土台遗迹和传说,有待历史专家进行考证发掘。
当年大夏国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激起了老百姓的极大仇恨。赫连勃勃死后,大夏国被北魏击败。公元年,余部十万人,向西溃逃败途中,被吐谷浑所灭。年前征战兵刃刀祸时的烽火讯号台,屡经战乱,荡然无存,仅留土台遗迹发生的轶闻故事,却至今在当地代代相传。
二、随着朝代更替或战争天灾,史记仅查有金元、明代先后重建又恢复为官家寺院后,僧侣渐聚,香火旺盛,成为关中地域历史之佛教名寺记录。可后又因明代关中大地震,寺院遭受严重毁损,僧侣弃寺逃生,香火烟消灭迹。
年,清代雍正六年盛世,当地有富贵贤达志士,纷纷捐私献财,建筑大殿两座,僧房数十间,修缮了废弃寺院内外建筑,栽植了园林景观,殿内塑立了青銅大佛像,正式将寺院命名为“大安寺”,使得昔日千年之佛音寺院,香火延续又显极一时。当时也正是全国各地大安寺纷修时代,关中儒、佛、道院寺栉比林立,各路高僧云集,男女老少信徒俱增。
至后,泾河谷口桥川地域风调雨顺少荒,农耕商贾繁盛,百姓安居乐业,贤才文人辈出,福地吉祥兴旺,人们普遍敬仰寺院佛祖庇佑所致。这所寺院先后对当地百姓带来精神向往福音,但却在清末民初年间又遭战乱天灾焚毁。
三、在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左翼联盟发起人之一、作家、教育家、年早期参加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员、泾阳县百谷乡冯家沟村冯润璋先生,于年在天津,因为党的地下工作被当局抓捕受刑,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因身体原因回陕。陕西省委组织安排他和妻子吴碧云(年中共党员)先后在西府风翔县教书为演护,建立起“中共风翔省力二中支部”,冯润璋任支部书记。后在三原工业职业学校、妻子吴碧云在三原三中教书,两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指导两校革命学潮,驱逐国民党的军事教官。年在汉中城固龙头镇,创办“上大中学”任教,几处都是因宣传共产主义、赤化青年而停职。
年冯润璋先生回到家乡,看到当时全县只有一所私立泾干中学,也因校舍有限,收容不了县域的高小毕业生,尤其是地处穷山僻壤西北塬的农村学生,跟本无法进行中学阶段教育。鉴于此,冯润璋决意在西北乡办所私立中学,为家乡教育做点自己的贡献。当时舆论得到县域广大老百姓支持,又得到泾阳县教育界人士赞同,也得到当局泾阳县县长高盟萍(中共党员)的非常支持。
于是,他联络同学庞继震、吴成襄、崔贯一、王仲符、焦甫义等人,并邀请本县名流姚文山先生为董事长、进步乡贤杨和初、赵和壁、孙毓伍等人为校董委员,共同致力于家乡教育。校址选在己废弃的大安寺院址。因寺院位于北仲山之南,故定校名为“仲麓中学”。
年初开工,县长高盟萍给当时区域各乡长下了道支持公文。并将寺院所有庙产划给仲麓中学。又经县乡官方支持,组织人力拆除了周边村许多官庙家祠和古筑,伐掉村落和渠边的大树,组织各村保甲义务投劳兴建土木,创办起了泾阳县私立“仲麓中学”。
年春,仲麓中学招生一百多名学生入学上课。在教学正常后,因受国民党分子捣乱控告,其教学内容宣传共产主义、赤化地方。当局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派督学三次来泾阳,将学校查封停办。
年8月,泾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从泾阳县城迁入西北30里外的大安寺。利用原仲麓中学新建校舍和教学设备,续办泾阳县教师人才。简师于此办学共计6年至泾阳解放,为泾阳及周边县培养出数千名教师队伍之精英教育人才。私立仲麓中学和县立简易师范虽然办学历史仅7年,可他却为抗日和解放革命熔炉埋下了星星燎原之“红色火种”,为日后持久之县域国民教育事业垫基了柱石作用。
四、解放后,泾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泾阳县立初级中学”。年秋又招收高中学生4个班入学,成为完全中学。年取消初中,成为石桥中学。年,石中学校因校舍房屋建筑老旧,教室和宿舍大面积危漏。县政府规划在距原校址三里外、交通便利的关中环线路边,(原抗日战争时的红军师改编地)投巨资建成一所现代化的石桥中学,随之学校搬离大安寺迁往新址。从此,大安寺校园,房舍缺失管理修缮严重损毁,校园内外,野草丛生,少了昔日学习的朗诵读书声和同学们一起欢乐的嘻闹声,仅留下荒凉凄凄,狼籍一片。
从仲麓中学至简易师范,再至石桥初、高级中学,先后在大安寺历时教育63载,它为泾阳西北六个乡镇、乃至邻县礼泉、淳化、三原等地培养出数万名工、农、商、学、军杰出人才,在省內外被誉名泾阳四大名校之一。
年,西安信德公司在此投巨资抢救千年文化遗产,奔着修旧如旧的历史文物文化保护原则,对残破的寺院大殿古建筑、原址的砖木老教室和教师及学生宿舍、对校园围墙和附属建筑等进行了保护翻建修整。经过数年精心设计打造,大安寺内又绿植密布,鸟语花香,恢复了历史上秦风唐韵之幽境,日每文化学人不断,翰墨飘香,文化传承,泾野历史的“赫连台、大安寺、简师、石中”历史文化符号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使先后教书求学于石中之万计莘莘学子能回到难忘的“母校”。
希望这历史苍桑的烽火台、红色革命圣地和教育文化之摇蓝,永远屹立在泾惠渠畔,给后代留下不可磨灭之历史遗产和辉煌记忆。
.10.26日于泾阳
作者简介
作者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的胜地兰亭参观摄影程斌
成存义,新闻工作者,乡土文化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在省市刊物发表文学和摄影作品余篇(幅)。编著有乡土地域文化《在泾之阳》、孝道文化《寸草春晖》两部文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