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渠郑国渠,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
正是由于郑国渠的建设,才使得关中地区渭北平原风调雨顺,也为大秦东出一统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物资。
我第一次听说郑国渠是在历史课本里,那个时候对他没有太多的印象,觉得他无非就是条灌溉农田的水渠而已。但当我亲眼看到郑国渠才深深的被他所震撼。
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帮助老情人,可以说是尽凭双手啊。就在这千山万仞之间,开衫饮水建成了这条为大秦一统天下提供源源不断哺养的血脉之渠。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个为秦建万世之功的郑国渠的总负责人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且这项惠及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大当初也不是一个可以摆在台面上说的事儿。他本是韩国意图拖垮秦国国力,以阻挡大秦东晋的一个阴谋。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了晋国,这三家中实力最弱的当属韩国,但偏偏是韩国这么个软柿子。他的国界凑巧和虎狼之国大秦接壤。当时秦国一翼东出,那就必然要娶到韩国,所以韩国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秦东出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以至于在韩国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竟被秦国欺负了十九次之多。
当时的韩王也因为自己老被秦国欺负而坐立不安,怎么办呢?其实自打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实力在东方六国中已经一家独大了。面对这样的局面,韩王不甘议论及时,于是他想了个搜主意,那就是皮琴。啥是皮琴呢?就是派间谍入秦,拖垮秦国,派谁呢?
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啊,郑国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人名。他姓郑,名国。那韩王派郑国这个间谍去秦国干啥呢?就是帮着秦国兴修水利,借此把秦国的国力拖在基础建设上拖垮他的实力,使之无暇东部,韩国也就可以幸免于难了。
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郑国入秦。他向秦王建议,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啊创造一条渠域。郑国声称此举是为了秦国更好的发展农业,为进攻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保障。
秦国的国君正好是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年,他刚刚继位,在此之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开垦了大量的耕地。然而,随着关中平原广袤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秦国的统治者面前,那就是发展农业必须得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虽说在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就已经建造了都江堰,使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要把四川的粮食运输到北方战场,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得不偿失。
但秦国一心想要统一六国,为了对齐之后的一系列战争提供足够的粮食。在关中地区,尤其是在渭北平原修建一道水利沟渠来灌溉农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恰在此时,来自韩国的国际友人、水利专家郑国无私的前来帮忙,这让年富力强的秦王嬴政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一拍即合,就同意了郑卓要为秦国修建灌溉水渠的建议。
在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虽说郑国实际上是韩王派来实施皮禽之策的间谍,但他终究是一名水利专家,职业操守过硬。所以他为秦国设计的郑国渠富有远见,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然而就在水渠修建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从韩国回来的秦国间谍向秦王戳穿了郑国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要皮勤。于是秦王勃然大怒,要杀了郑国。
谁料性命攸关之际,郑国没有求饶,而是非常坦诚的对秦王说,使臣为见,然渠成一秦之利,冶陈卫韩妍数岁之命,而为秦见万事之功。就是说我开始的时候啊,确实是个间谍。然而这条渠成了对秦国是有利的。臣虽然通过让秦修建水渠而延长了韩国几年的寿命,却为大秦建立了可以延续万代的功劳啊。
听完此话,秦王嬴政以为然,于是他没有处置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主持修订工作。因为嬴政明白,从主观动机上来讲,郑国此举是为了韩国而疲秦。但从客观效果上来说,郑国渠的修建确实是对秦国有利的。
在这秦国当时的实力以非六国可比,单凭韩王这点小小的伎俩,根本不足以抵挡秦国、东晋的步伐。话说回来,大秦连年征战,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作为补给,即便大秦锐士在英勇也无济于事。况且这个郑国还是个不可多得的水利人才,杀了他,不如为我所用。
就这样,秦王嬴政没有处置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主持郑国渠的建设,同时还前后发动了秦国的十多万民夫,历经十年,最终建成了当时这个在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地区渭北平原的土地以盐碱地为主,土壤贫瘠,庄稼无法生长。而郑国渠修成后,由于它采用的是泥水灌溉的方式,大量黄河水灌溉农田,因此极大降低了渭北地区土地的严谨度,把曾经的盐碱地改良成了肥沃的良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即使遇到旱灾,郑国渠所在的灌溉地区仍能保持很好的收成。
当时黄河中游的粮食亩产一般只有一担半,而这些得到郑国渠灌溉的良田,亩产却达到了六担四斗。
可以说,正是由于郑国渠的出现,它极大提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使关中成为沃野粮仓。也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史料记载,郑国渠所灌溉的百万亩粮田所提供的军粮,足够秦国六十万军队使用数年。公元前二百三十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打响了,强大的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韩国。富有戏剧性的事,本来被韩国当作是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是韩国走向了灭亡。
郑国渠建成后十五年,依靠关中大地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大秦帝国终于一统天下,于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为了纪念郑国的丰功伟绩,秦王嬴政将此群命名为郑国渠。估计韩王怎么也没想到,当初自己的疲秦之策,最后竟成了肥秦之计。韩国苟延残喘十几年,终究改变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而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没有拯救韩国,反而成为秦国内涵的助力。
所以说大秦帝国尽力二世而亡。然而此后的历朝历代,又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水渠,滋养了黄河沿岸的农业地区,影响深远。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郑国渠的不远处,人们还修建了一处新的水渠,名叫金汇渠,寓意是汇集关中大地和百姓,与当年的郑国渠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他的源头就是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战国区。
来到郑国渠,除了有感于两千多年前赳赳老秦的坚韧质朴,也深深的为这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一面是薜荔搴峰,一面是流水潺潺,更有飞流而下的瀑布和自然水流冲击形成的孔雀湾山石水景相映成趣,鬼斧神工,别有洞天。
我们从小就听的柳毅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征战金河龙王的传说,在这里都有相应的景点,更有壶穴奇观,叫龙出渊,十里一亭和九曲十八弯,还有那泾河一梦醉千年。来到这这里,置身于这条滋养了大秦帝国的血脉之衢。我们似乎还可以窥探到秦始皇成就霸业的原因。
郑国被揭穿之后,秦国有不少人建议秦始皇下逐客令,但秦始皇最终选择留下郑国,说明他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人才,任人唯贤,各国的贤能之士。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纷纷跑到秦国为其效力。可以说,秦始皇保住的不只是一个郑国,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条郑国渠,他还借此笼络了人心,网络了天下的人才。
而郑国渠也不仅是一条滋养了关中大地沃野千里的血脉之曲,更是承载了一段历史,谱写了一段文明的历史,见证沧海桑田,白驹过隙,昔日战国风云的号角声声远去,只留下关中大地风调雨顺,沃野千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