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后,好评如潮。这部电视剧是以清末陕西女商人的传奇一生作为故事背景的。说起故事主人公周莹,在当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安吴寡妇”,无人不知。电视剧作为艺术品,对人物和事件都有加工的成分,历史上的“安吴寡妇”和电视剧中的周莹却相去甚远。

周莹出生在今天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而解放前鲁桥镇是隶属陕西泾阳县管辖。周莹生活的年代,娘家和夫家都属于泾阳。周家祖上,明朝开始就以经商为生,当地布匹、瓷器、盐业生意几乎都与他家有关,所以早早便成为当地的富商。

孟店周家大院

周莹的曾祖父周占奎(字梅村)自小继承和经营祖先之业,家里有丰厚积蓄。清乾嘉年间,江西窑业最盛,周梅村在景德镇经营窑厂,今天的陶瓷品牌“梅村自制”就是由其创立的。周家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屡次出资纾解国难,周占奎本人也曾捐了个四品的道台。

周家大院

周家在当地的口碑颇佳,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周占奎见贫困不求即助,生平无邪行,被当地人尊称为“周八爷活财神”。周家到了周占奎时期,家业极盛。当时的商人有钱之后便开始大肆营造豪华的私人宅邸,周占奎也不例外。

周家大院

据《三原文史资料》中记载,周占奎从嘉庆元年(公元年)开始修建周家宅院,当时建筑所需石料,全部从富平等地运回;为了建造方便,周家当时还在孟店村周边专门开设了木工作坊、石雕作坊、砖雕作坊,雇用数百名工匠进行施工。

周家大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历时24年最终建成十七院宅第。周家大院古韵浓郁、规模宏大、雄视一方,其精美不亚于苏州园林,其壮丽不逊色于山西庄园。大院各处的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可谓是绝冠三秦。

周家大院

凡事盛极必衰,周家似乎也走不出这个规律。进入咸丰年间后,周家的状况开始急转直下,尤其是咸丰七年(公元年)周家开始分家,这对于传统的富商大户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分家意味着周家内部出现分裂或是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周家鼎盛时期的经济实力及在外省的商号数量已无法可考,据这次分家清单记载,周家当时在三原、泾阳有当铺、作坊、商号三十多个,有银三十六万两,田地四百八十亩,可见当时周家家道之殷实。

周家大院

对周家打击更大的无疑是同治初年的回乱,据《三原县志》、《泾阳县志》等地方文献的记载,三原、泾阳等地的富商大户在回乱期间均遭受重创,周家也不能幸免,其十七座奢华的宅院被焚毁十六座,仅存一座保留至今。至此后,《三原县志》等当地文献再也没关于周家任何善举的记载,由此也佐证了周家大概就此一蹶不振了。

周莹生于同治八年(年),此时周家的状况已大不如前。据《重修泾阳县志》中的记载,周莹“少孤,依于兄嫂,年十六以兄嫂命归吴。”由此可见,同治初年的回乱对周家冲击很大,不仅家业凋零,人口也损失很大,以至于周莹幼年无依靠而被兄嫂收养。此时的周莹已经算不上“大家闺秀”、“豪门千金”了。

周莹画像

泾阳安吴堡的吴家在当时也是豪门大户。吴家的先祖唐朝时从江苏迁徙到安吴定居,后历各朝,子孙繁衍,至清初兴盛发达起来。当时吴氏兄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家,又称五大院,其中以东院最为兴盛。吴家东院的主人吴恒德,其子吴萼轩(字汝英),在甘肃凉州一带经商获利后,捐得“诰授武德骑尉卫守府”的官衔。

安吴堡吴家大院

吴萼轩之子吴蔚文(字汉章)当家时,一方面继续捐官,先后任湖北候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另一方面凭借办理淮盐盐务之便,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裕隆全”,同时还在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数百万两银子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盐商。

吴家大院

吴家和周家一样,都是盐商巨富。其捐官(通常为虚衔而非实任)也是当时盐商的通常之举。吴蔚文的独子吴聘“有父风”,其在光绪三年(公元年)、四年(年)旱灾时捐赈银两万两千两而被诰封为“议叙郎中”。

吴家大院

周莹十六岁时嫁给了泾阳吴家的吴聘,虽然吴家在同治年间的回乱中也受到冲击,但在周莹出嫁之时吴家仍是泾阳大户。而周莹与吴聘的结合,是周吴两家早已定下亲事,而并非电视剧中说的江湖少女攀高枝,更不是所谓“冲喜”。周莹出嫁之时,其丈夫吴聘并非病入膏肓。据吴家后人吴国华说,吴聘与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女儿,但不到一岁夭折,周莹堂侄国学大师吴宓在其《吴宓日记》中对此也有所记述。周莹的墓志铭也有记载:两个人结婚3年,吴聘去世。

吴家大院望月楼

光绪十年(公元年),吴聘在世时,将三岁的吴家中院的族侄吴玉成承祧过继到“东院式仪堂”自己的名下,改名吴念昔,字怀先。吴怀先也就成为了周莹的养子。

吴聘去世一年后,作为东院式仪堂当家人的吴蔚文在去河南收账的途中不慎掉落黄河惨死,连同身上的账本也一同丢失。周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接管了吴家的家事。年轻寡妇周莹所面对的,是一个群龙无首的商业大摊子,然而周莹却表现出与其年纪不相符合的沉着与冷静。

在接管吴家商业大权后,周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吴家在全国各地的商号,她要首先摸清吴家的家底。而支撑吴家商业半壁江山的扬州“裕隆全”盐务总号及经营山货药材的成都“川花”总号更是重中之重。

在原东家吴蔚文去世后,吴家上下对这位年轻寡妇的能力普遍保持质疑。扬州“裕隆全”盐务总号及成都“川花”总号老掌柜都欺负周莹年纪轻、没经验而企图将商号据为己有。周莹得知后立即启程赶赴各地对吴家商号进行巡视,并派人暗中调查搜集这两位掌柜的叛逆证据。最终,面对大量的事实证据,两位商场老手只能认输。

吴家大院

周莹免去了两位掌柜的职务,并将忠诚可靠的伙计提拔为掌柜,实现了管理层的大换血。在首次出巡并基本摸清各商号情况后,为了稳定人心,保证吴家产业的兴旺,她还为作为龙头的“裕隆全”的全体员工加薪两成并允许员工参加每年的分红,如实行得好,各分号均照此办理。这种激励制度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开创了陕西商帮中员工与商号利益挂钩的先河。

吴家大院

通过周莹的努力,吴家各地商号的局面最终稳定下来。当周莹得知泾阳茶叶奇才邓监堂因与大茶商马合盛的竞争中失败而流浪街头后,亲自上门以重金聘请邓监堂来吴家当茶庄掌柜。在邓建堂的经营下,吴家的“天泰”、“德恒”牌泾阳砖茶畅销西北各地。

邓监堂有着与众不同的商业眼光,有一年,茶叶市场大跌,茶叶滞销,吴家茶庄资金不畅,几近倒闭。邓坚堂顶住压力而坚持囤库待机兑现。果然,所谓“贵极反贱,贱极复贵”,仅过了几个月,茶价即突然上升,滞销转而畅销,吴家茶庄起死回生,不仅赚了个钵满盆溢,而且一跃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首领。正是周莹识人善任,使得吴家的生意蒸蒸日上。

作为吴家的当家人,周莹深知任用贤能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女人,又不能经常抛头露面,于是她效仿慈禧“垂帘听政”的做法。每年年底,由总管家在外招呼各地掌柜吃喝,自己在帘子后面听取大家来年的商业打算。遇到认为不妥的,她就在帘子后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正是周莹精明用人,勤于算计,极尽理财聚财之能事,使吴家商业又迅速走向繁荣兴旺。最鼎盛时,吴家在全国设立7个总号、家分店,涉及淮盐、茶叶、布匹、药材、米粮、油坊等行业。当时,全国各大商埠、水陆码头都有吴家生意,南通北达,连成一气。

吴家大院

聚集了大量财富之后,周莹在安吴堡内仿效北京紫禁城格局,营建工程浩大的豪华住宅,厅堂陈设都是当时极品,日常起居也极为富贵奢华。在临近的寇家村,她还修建了一座大花园,即寇家花园。花园设计巧妙,夏天可以避暑,冬天可以取暖。周莹还在安吴堡周边购置五六百亩土地,对于吴家来说,并不靠土地来致富。这些土地都是分配给为吴家做工的工匠以及下人无偿耕种。

周莹在重振吴家后,并没有为富不仁。她乐善好施,兴办义学。每逢灾荒,周莹都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等设有吴家字号的地方,她都开设粥厂;她还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地的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专门辟出五亩地设立日夜粥厂;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她捐银在泾阳县城内打井几十眼,解决了两万多口人、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她修渠引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碱对土地的侵蚀。这些善举,都被记入了当地县志等相关文献。

光绪十一年(公元年),泾阳县文庙在回乱之后重建,周莹独自认捐白银四万两(两),被朝廷诰封为二品夫人。这些都在宣统版《重修泾阳县志》以及《续修陕西通志稿》中有所记载。周莹因捐建泾阳县文庙而被诰封为“二品夫人”。

泾阳县文庙

庚子年时(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一路西逃抵达西安,当时行营驻跸的花销很大,而陕西又适逢灾荒,急需赈抚。陕西巡抚端方为了招待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设立“支应局”,向陕西的富商大贾劝捐募银。周莹积极响应,派其嗣子吴念昔(字怀先)赴西安慈禧行宫捐银十万两,由此周莹被诰封为“一品夫人”。慈禧太后还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周莹19岁的养子吴念昔也由郎中擢升为道员衔并戴花翎,秩二品。

《泾阳史话续集》中曾记录了周莹晋献给慈禧太后的物品,其中有:哮珠手串一件、象牙凉席两件、金佛像一尊、景泰蓝香炉一个、楠木卧床一张、楠木小圆瓶八个、金猴一个、景泰蓝食盒一对共八件等。慈禧太后在西安过六十大寿时,周莹又献上一幅由十二个屏面连接成的屏风做贺礼,金镶玉雕,价值连城,慈禧很是喜欢。后来,慈禧离开西安回京,由于屏风过大,不便携带,便留在西安没带走。如今这件屏风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至于慈禧太后是否收周莹为义女,由于没有资料佐证,义女之说就无从确定。据周莹堂侄大学者吴宓在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堂伯母“并未见过慈禧太后,年助赈最多,诰封一品夫人”。吴宓的记载很明确,周莹助赈并受封“一品夫人”是实,但她根本没见过慈禧太后。但是吴宓的说法也有待商榷,首先吴宓出生的时候,周莹已经去世多年,而且吴宓并非东院人,他未必对东院的事物了解的那么清楚。

公元年,42岁的周莹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虽然在生前,周莹为吴氏修建了庞大的陵园“柏树坟”,但因没有子嗣,在那个礼教吃人的年代,纵使她生前地位如何显赫风光,死后也未被允许葬入吴家祖茔,而被安葬在吴家陵园外东北米处。曾受过周莹恩惠的乡亲们在渠岸边为其修了座庙,供奉其为“水娘娘”。

如今,安吴寡妇周莹的后人还在,当年的宅院还在,安吴寡妇的事迹还在关中道上流传着,而当年周莹创造的庞大产业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我们只能通过曾经的宅院和流传的故事瞻仰吴寡妇周莹当年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