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news/a_6032465.html

取材于真实烈士故事,由上海歌舞团唯美演绎的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再次登录江苏大剧院。

作为中国首部“谍战”题材舞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地下党员李侠、兰芬的“潜伏”故事。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视觉震撼的舞台布景、谍战的紧张氛围,并巧妙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将人们带入那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时代。

该剧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与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自年12月启动以来,到年11月已经完成了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据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介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故事是和南京有关系的。”

剧中,李侠最后一份电报(国民党江防计划)是发给了江北的前线指挥部,“我想指挥部应该在江苏,拿到这份重要电报以后,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在年大军渡江,解放了南京、解放了上海。”这份电报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有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南京的解放。

据了解,李白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参加长征并精通无线电发报技术的他,在担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工作中,要求红军报务员个个要将“电台重于生命”,这正是他终生矢志不移的“座右铭”,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真英雄。

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李白接受共产党组织的派遣化名李霞,先到南京。出发前,在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驻地——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中共中央军委第三局局长王诤同李白作了长谈。他说:“南京是敌人的心脏,犹如龙潭虎穴,我们党已在那里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在那里工作,你将面临着复杂而艰险的斗争,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李白坚定的回答:“只要是党的需要,不需什么样的环境,我也要去闯,保证完成任务!”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版中,也同样提到了南京,李侠到了南京,言谈举止都习惯性地流露出军人气质,地下党的领导老孙(邢吉田饰)提醒他,“你这个样子,到了上海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出问题”,帮助他迅速适应新的身份,很快成长为一个老练的地下工作者。

“党中央想在南京设立电讯处,让我爷爷负责电讯处工作。我爷爷跟着谈判代表团副团长博古,一起从延安出发到南京。”李白的孙子李立立也曾在媒体的采访中说道,但是,国民党政府没有同意中共中央在南京设立电讯处,“后来党组织就将我爷爷派到上海,在上海设立地下秘密电台”。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在日本侵略军、汪伪军警特务和流氓控制严密的上海,他冒着极大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担负起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默默架起了上海与党中央的电波通信桥梁。12年,每一天都在刀尖上行走,在滴滴的电报声中传递着一份又一份情报,建立的电台三次被破坏,三次遭受逮捕,遭受极刑依旧拒不松口,在生命与电波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英勇就义。

在舞剧中,李侠最后发出的“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感动了无数观众。

现实中,李白在年12月30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封电报,通过国家安全部公布的一份档案,人们得以一睹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工作报告。上面清晰记载了年12月30日,他们最后的通联情况。“再见”是“峰台”发给组织的最后两个字,也成为了李白在电波中留下的绝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实习生卞淑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