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是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出生于年。周莹20岁就不幸成为寡妇,开始操持执掌吴家生意。她倾尽心血,历尽坎坷,将吴家濒临衰败的产业发展成富可敌国的商业帝国。

▲周莹画像

周莹本是一个普通的西北女子,亲人的相继离世没有将她击垮,反而给了自己展现经商才能的机会。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将不幸活成了传奇。成功后的周莹头顶笼罩着多个光环:安吴寡妇、慈禧义女、二品夫人、一品诰命夫人、护国夫人、女商圣。

在这些神圣耀眼的封号中,唯独题主所提的慈禧义女是后人杜撰的。周莹的侄子吴宓有一首诗可以为证:巧逢庚子是灾年,助赈功完西狩先。帝后未闻亲召见,赐呼义女更虚传。

吴宓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创建人之一,吴宓治学严谨,周莹又是他的婶子,他所写“慈禧呼周莹为义女是误传”的可信度是很高的。周莹生逢清末乱世,青年丧偶,她是怎样一步步跨进商业帝国的大门,又是以怎样的归宿尘埃落地?

善良的周莹义无反顾的嫁给病秧子吴聘

周莹的娘家早前也是以贩卖布匹和瓷器为生,后来家道中落,周莹幼时父母双双下世,由年长的哥嫂抚养长大。家中经济日渐窘迫,哥嫂只好忍痛将刚满17岁的周莹嫁给了泾阳县吴家东院的独子吴聘。吴聘与周莹年龄相仿,但是身体很差,患有严重的肺病。吴家娶儿媳妇也是为了冲喜,希望借此好运能让吴聘的病快点好起来,而周家大哥若不是为生活所迫,也不会狠心将妹妹嫁给一个将死之人。善良的周莹没有犹豫就换上了嫁衣,她知道自己的出嫁会让两家人都好过一些。

吴聘与周莹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但不幸的是,这女娃儿一岁时因病夭折。之后两人过继了两岁的侄子吴怀先为养子,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甜蜜。让人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来了,周莹的冲喜最终没能挽留住丈夫的性命,吴聘在婚后第三年撒手而去,撇下了周莹与怀先这对孤儿寡母。祸不单行的是,一年后,一直操持生意的公公吴蔚文也意外去世。

临危受命,创新经营,撑起家族大业

周莹的丈夫和公公先后离世,东院再无其他男丁,吴家的产业已多次受到了冲击。如果再不出手施救,偌大的商业资本随时都会有崩盘的危险。年轻柔弱的周莹,拿出了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和魄力,一举扛起了家族产业的大旗。

在那个时期,一个寡妇抛头露面出来做生意很受人非议。所以,在商户们举行会议的时候,周莹就站在竹帘后,与众商户讨论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是周莹天生具有商业头脑,也许是他嫁入吴家,耳濡目染,周莹总能为一些遇到困难的商户出谋划策,帮他们渡过难关。

而对于自己的生意,周莹从一接手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

为了稳定人心,周莹果断推行了自己开创的“阳俸阴俸”,让手下掌柜伙计积极参股,进行资金扩充,将他们的工资提高两成,还另加年终分红,大大激发了伙计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就是今天的绩效奖励,是股份制的前身。另外,在吴家做够一定年份的伙计,到规定年龄后,会发一定的养老钱。类似于今天的养老金。

其次

周莹把吴家的田地分给了佃户们,减免租金让他们自负盈亏。佃户们想种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这样一来,极大地促进了佃户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力,同时也更稳定了吴家的收入。这就是今天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然后

周莹又展示出了她过人的商业天赋,她善于找寻和利用市场规律。陕西的棉花收成基本保持着“三丰一欠双平年”的规律,想做好做久当地的棉花生意,周莹在经过一番思量后,利用以丰补欠的办法改变了以往一手价钱一手交棉的办法。在不知道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的情况下,她就提前以平年的价格作为定金,叫到了棉农手中,让他们尝到花呗的快乐,这样既保障了棉农的利益,也稳定了自己的货源。在年底收获的时候,其他棉商已经无棉可收,只能无奈的高价向周莹求购。凭此一举,吴家就基本垄断了陕西的棉花市场。

最后

周莹能独领风骚称霸市场,最关键的还是“诚信”二字。有一次,吴家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一位老人发现端倪后,找到专卖店理论。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人。高陵县的人们听说后,都纷纷赞许周莹的做法。在商店门口,周莹特意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为警示,这也是中国商业史上仅有的两块“诫欺匾”之一,尤为珍贵。

经过周莹的苦心经营,吴家的生意不仅没有滑落,经营的范围反而越来越广。涉及淮盐、布匹、蚕丝、药材、米粮、油坊、土地、房产等各行各业,吴家的产业也比过去增长了好几倍,商业版图从陕西拓展到全国。全国有7个总号,家分店,南通北达。当时,民间有个顺口溜叫:“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吃的住的都是自家的生意,形象的说明了吴家的生意范围广而大。吴家在周莹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下,渐渐铸就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吴家的生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周莹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的帮助。她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在当时,关中地区由于连年战乱和旱灾,饥民如潮。周莹就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蒲城、富平、斗鸡台、口镇设有字号的地方一律开设粥厂,有粮仓的地方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除此以外,她在当地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是关中地区远近皆知的“活菩萨”。

周莹向逃亡中的慈禧主动捐款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到陕西西安。国难当头,周莹紧急向慈禧进献十万两白银,可谓雪中送炭。当时的两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2个亿!对于周莹的此次捐款,吴家多数人都不赞同,但是周莹却说:“一个朝廷快要灭亡了,国也不在了,家也就没了。”周莹在民族存亡之际,深明大义,钱不是给慈禧个人,她考虑的是一个国家。

慈禧太后感念于周莹的义举,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赠予周莹。不久《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再一次向太后进献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激动的又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偌大的吴家商业帝国何去何从

年,年仅39岁的周莹溘然长逝。随着她的离去,吴家商业帝国也逐渐土崩瓦解。周莹为什么过早的离开人世?吴家商业帝国又为何迅速的坍塌?这其中的端倪从当地的县志也许能找到蛛丝马迹。

据陕西省三原县县志记载,养子吴怀先长大后,因为财产的问题,与养母周莹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吴怀先是他的侄子,也许是因为族人的蛊惑导致母子失和。吴怀先与周莹曾经因为财产而对簿公堂。而据泾阳县县志记载,周莹临终前将所有商铺给了掌柜和伙计,将积累的钱财一部分给了追随自己多年的人,有一部分埋在了地下,以备后用,最后一部分则留给了养子吴怀先及其他家人。

钱财在周莹看来,搞不好就是个祸害。小时候,周莹的娘家村子一个富裕人家遭遇抢劫,一家人死于非命。乱世飘摇,朝不保夕,周莹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才散尽家财。周莹亲手摧毁吴家商业帝国,虽令人费解但也苦心孤诣。周莹出殡当天,四乡八邻八万多人自愿为周莹送葬。令人愤慨的是,因为周莹没有子嗣,终归没有葬入自己亲手修建的吴氏陵园,而是埋在了乱坟岗。

其实,周莹葬在哪里又有什么所谓呢,她化悲催为神奇的传奇人生,足以传颂千古,她为国慷慨解囊,为民施粥放粮,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永远的丰碑,永远得葬在了当地人的心里,我想这也许就是周莹商业成功的法宝。

后记

养子吴怀先虽然在财产上与母亲有隔阂,但母亲周莹的大义让怀先肃然起敬。他秉承母教,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次又一次的资助我党地下工作。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怀先一举将所有家产捐给国民政府,以做抗日之用。年10月,吴怀先将吴家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办起青年干部学校。在此后的两年多里,有余名学员从这里毕业,走向延安,走向抗日前线,走向敌后根据地,走向新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