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贺之见
03
—云阳来历的四种说法
元朝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南宋已在几年前灭亡,三峡大地上没有北周面临的冉令贤之流起义局面,政通人和,算是挺普通的一年,只是对于云阳这个地名而言,不简单。
一个消失,一个诞生。
消失的“云阳”,位于今陕西淳化县,这个名字在当地从秦汉一直用到了元朝至元初年。
至元初,并云陽县入泾陽。
——《元史.地理志三》诞生的“云阳”,自然就是今重庆云阳:
云陽州,下。唐云安监。宋置安义县,后复为监。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军。(至元)二十年,升云陽州,并云陽县入焉。
——《元史.地理志三》
好好的云安二字不用,偏偏新成立一个云阳州,盖因彼时这片大地上存在云安监、云安县、云安军,改变这似绕口令般的名字。时逢元朝初步稳定下来,为契合元朝行政区划调整而改名,这估计就是要改名的背景。
云阳这二字,古已有之。黄帝之子“少昊”,就称为“云阳氏”。
▲少昊云阳氏
作为县名的云阳也早有之,最早的即前所述治今陕西咸阳市淳化县的云阳县,在秦朝。另在今江苏丹阳市、河南南阳县、河南舞阳县、陕西泾阳县,都曾在不同朝代有置云阳县。
这样看来,咱们的云阳县名,算是后来者。此云阳县名,是否与前述名有继承关系?目前来看是没有的。
要探寻云阳县名之意,还得另寻答案。
(一)四时多云、山水之阳
最早记载云阳县名之意的是嘉靖《云阳县志》,对云阳县名解释为:
(明洪武)七年改云阳县,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故名。
“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这个说法,官方多采纳此说。这个说法有个问题是,川江边的县城,巫山、奉节、万州、忠县等县城,大多符合“山水之阳”的说法,至于“四时多云”,川渝贵多数地区日照天数全国最低,云多,已是公认的事实。
以此非显著特征来解释“云阳”二字之意,显然难以叫人信服。
▲全国年平均总日照时数四川盆地及周边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