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约一程时光ID:AJP」

我和我的村庄

姚驰

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地方都是农村,全国也有近八亿的农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村庄,村庄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最亲切的名字、最温暖的家乡、最美好的记忆。

我的村庄就是位于泾阳县永乐镇的永丰村,听村里的老人说,永丰村的历史大约能追溯到年慈禧太后西逃的时期,从西安过来的人慢慢聚集到一起在泾阳县永乐镇一带形成了村庄,在年永乐店火车站建成后,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人口的流动,村庄也就初具规模了。那个时候还不叫永丰村,永丰村的名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改的,当地农民改这个名字是盼望着庄稼能永远丰收。我出生在这里,出生在中国的中心,永丰村最有名的景点就是大地原点,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玩的地方,那时候不要门票一年四季都可以随便进。

虽然我从小在家属院长大,也是城镇户口,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村庄的热爱,因为这里有我的整个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每天叫醒我的就是家属院的广播,新闻的声音一出来大人们就该上班了,我知道我也睡不了多久要上学了。

楼下面有一个很大的篮球场,是水泥路面,时不时就会有人打篮球,每个季度厂里还会举办篮球比赛。篮球场旁边种了一排梧桐树,到了傍晚就能听到三五个人在树下拼杀象棋的声音,每年中秋节厂里还会在家属院的操场上放半个多小时的烟花,当时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家属院里还有诊所,那是我小时候最害怕去的地方。走出单元楼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个家属院最高的建筑——水塔,水塔下面的电线杆旁边有位阿姨推着车卖包子,天气不好时会站在水塔旁边的梧桐树下,包子是素的两毛一个、肉的三毛,我每天的早饭就是两个包子一包酸奶,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小学三年级。慢慢的家属院里买早点的地方多了起来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学校门口也有了很多零食店。

童年时光总是在玩耍时悄悄流逝,待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家属院的生活固然是好,但每年我最开心的是暑假,不单单是因为暑假是可以玩耍很长时间的假期,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去村子里面玩。我姥姥在村子里住,村里有很多我的同学和小伙伴,我们会约着一起骑自行车围着村子一圈一圈的转,开始比谁骑的最快、谁压弯压的最漂亮、谁可以不扶自行车头。到了后面就拼耐力了,从满头大汗到气喘吁吁,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当时哪来那么多使不完的力气。骑累了渴了,回家端起凉好的白开水或者事先泡好的橘子水大口大口的喝起来,那叫一个痛快。

到了中午大人们都在午休,可我从小就没有午休的习惯,怎么睡也睡不着,门外的知了还在不停的叫着,听到知了的叫声最开心,因为中午的零食来了。我们会带好一瓶水和一个塑料袋,约着小伙伴来到树林里。如果碰见在树上黑色的大知了会直接用手抓,抓住后会先把头掐掉,这样就不怕它跑也听不见这烦人的叫声了。如果看见地上有洞,大小刚好跟成年人大拇指的大小一样,在观察一下周围有树有草那这个洞里面八九不离十会有那种土黄色没有翅膀的知了,这种不会叫,但不好抓因为它藏在洞的最深处。我们先用水往进灌,灌满之后等一会,要是冒了泡就准备着,等会它就爬上来了一抓一个准。中午抓完之后回去把黑色知了的屁股翅膀也掐掉,只留腿和中间的部分先用盐水泡半个小时,之后把它放到炉子上烤,待香味出来且腿部完全弯曲后就可以剥开吃掉啦,小一点的可以直接塞到蜂窝煤眼里面。这样的美味那是再香不过的了,家属院根本没得卖。有时候小伙伴也会因为谁吃的多了少了而吵起来,打打闹闹地,这就是童年。

至于黄色的知了我们会用盐水泡后让大人炒熟了吃,因为有些大人不喜欢让孩子吃这些,一是觉得脏,二是觉得小孩就知道玩,不给炒反到还会被骂一顿。所以有的小伙伴会带着自己的知了让同学家长帮忙炒,做熟了之后会分给对方一些作为答谢。晚上,躺在房顶上乘凉,扇着扇子在夜风中看着满天繁星,在大人们的聊天声中慢慢进入梦乡,再到鸡鸣狗吠时醒来开始第二天的玩耍,暑假作业往往都是开学前几天挑灯夜战,奋笔疾书。

永丰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村中间的那条土路,晴天叫土路,雨天就是泥潭,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就喜欢在泥潭里玩。盛夏的雷阵雨过后,穿着雨鞋就喜欢往水坑里跳,想检验一下雨鞋的防水效果,也想把每一处水洼变得浑浊。淘气的孩子也会借机打起水仗,弄得一身泥巴回家,那一顿责骂是在所难免的了。

盛夏除了雨过天晴的水洼和泥潭还会有丰收的玉米地,下地之前要带好水和毛巾这些东西,小孩跟在大人后面把掰下来玉米棒收拢到一起,力气大一点的也会跟着帮忙,但掰着掰着就会被大人远远的落在后面。等全部掰完,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把所有的玉米杆全部割掉之后农用三轮车就开了进来,那时候最喜欢跳到车兜里抓着前面的扶手看着车往地里开,因为孩子力气小只能站在车兜里,待大人把一笼一笼的玉米棒递上来的时候就接着倒在脚下。第一趟车运回去,人们可坐在田间地头喝喝水休息休息,太阳大了也会在树荫下聊聊天。孩子们则欢欢喜喜的坐在车兜的玉米堆上,到家后会奋力的用脚帮忙把玉米棒踹下来。

傍晚时分,吃过饭后人们围坐在院里开始将玉米一层一层的剥掉。昏黄的灯光下,人们晃动着的身影总是那么的亲切。我们小孩不会剥也没有经验,动不动就把手划破了,这个时候就会在小卖部一毛钱买个创可贴,这还不是最难受的,中午被玉米杆叶子刷过的皮肤,现在又红又痒,只能是全身上下好好洗一遍。不管是农忙还是玩耍,在村子里的时光总是快乐的。快乐的不只是夏天,冬天也是。

提到冬天,第一反应就是打雪仗,那个时候总盼着冬天的雪能早点下,能下大一点。在雪地里撒欢是冬天最快乐的事情了。地上有积雪时候,孩子们纷纷出来玩耍,我们找到小伙伴分好队伍开始进入“战备状态”,一般个儿子高、强壮的都比较抢手,跟他们一队赢的几率会很大。打完雪仗手都冷的没知觉了,这个时候就会趁着朋友不注意把手塞进他的脖子里,这样的事情屡试不爽。玩累了回姥姥家,刚走到家门口就看见烟囱冒着黑烟,每到傍晚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就能闻见村里的柴火气息,家家户户都在烧炕。

回去用热水洗手洗脸再泡泡脚别提多舒服了,在暖气还不普及的年代,热炕远比当时的电热毯要舒服的多,睡到热乎乎的被窝里,外面的寒冷早已被跑到脑后。

渐渐地,我长大了,也离开了承载了我整个童年的村庄。在外工作这几年,读了很多书也了解了很多历史,外省外地的历史名人都很多,我也想知道我的家乡有没有出过历史名人。我发现,泾阳县的诞生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时间跨度长,历史名人自然也多。据我所知永丰村的诞生时间较短,名人也没有多少,有关历史名人的信息大多都不是直接跟永丰村有关,我所了解到的泾阳籍历史名人如中国分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老先生,国民军联军驻陕司令部政治部部长史可轩随从副官卫志毅先生等等,这些名人当中有些是在永丰村待过一段时间,有些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曾经是永丰村人,没有出生在永丰村或者土生土长的永丰村历史名人。但发生在永丰村的历史事件可有不少,就比如我所了解到,在抗日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永丰村都有力支地援了泾阳县的抗战任务,在红军进驻云阳镇一带后,特别是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驻扎在云阳镇文家大院期间,在此改为八路军并开赴前线,这前前后后在泾阳县的号召与带领下,永丰村人民捐钱捐物有力支援了前线抗战。在抗美援朝期间永丰村也积极参与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送儿参军的感人事迹也在永丰村中发生过几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基础建设和工业需要,年永丰村建立起了第一个工厂,陕西省农机齿轮厂,主要制造拖拉机变速箱的重要零部件,那个时期中苏关系渐渐恶化,到年中苏珍宝岛战斗爆发后为了防止苏联侵略,陕西农机齿轮厂也在这一敏感时期制造了少许的手榴弹,后来在-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也参与制造了少许枪支弹药。那时候厂里的工人绝大部分都是永丰村当地人,他们的工业技术相当了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的引进,本就实力雄厚技术一流的该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后来该厂改称为陕西省黄工集团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陕西省法士特沃克齿轮有限公司。

了解了这些历史,更加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远在他乡让人魂牵梦绕的就是那朴素的乡音、香甜可口的家乡美食和那记忆中永远忘不掉的家乡美景。

现在,当初我生活过的家属院已经大变样了,周边村庄的变化也是天壤之别、今非昔比。大地原点已经翻新整修变得很正规了,家属院的老楼已经被定向爆破拆除改建成了停车场,傍边又盖起了好几栋高楼,原来的最高建筑水塔已经显得低矮了很多。旁边的那棵梧桐树依旧耸立着,上面仍然布满了现在的小朋友乱刻乱画的痕迹,想想我们小时候也没少“摧残”这棵树。

家属院里装了净水机可以刷卡取水,操场旁边的梧桐树也没剩下几棵,下棋的人也早已不见踪影,操场上的篮筐已是锈迹斑斑,便民健身器材也很少有人去碰,操场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停放着的汽车。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钱包也越来越鼓,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的那些画片、弹珠、跳绳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少去玩,他们最喜欢的还是手机和平板电脑。

走着走着,我就来到了永丰学校,我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在这所学校完成的。它的变化也是非常大,从原先的子弟学校变成现在的公办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比原先有了很大提升。带过我的老师们绝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养老了,学校也进行了翻新整修,唯一保留的就是那个始建于年的永乐店火车站候车大厅,当年是苏联人协助建造的,有着明显的东欧风格。我原来上学时最喜欢在这个候车大厅前玩耍,当年这里是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后来年久失修总是有瓦片掉下来,在年的时候学校出资重新加固了一次。

周边的村子能拆的都拆了,我姥姥也搬进了安置房,住上了新小区,有了地暖、天燃气、无线网络和全自动的家用电器。再回到姥姥家,小区里的车棚放的全是清一色的电动摩托车,自行车已经很少有人骑了,夏天也听不到知了的叫声,到了冬天不用穿太厚的衣服房间也是温暖的,地板是热的有村民刚搬进来时还不适应,把褥子铺在地板上找找睡热炕的感觉。虽然记忆中的一些东西都被现代化的东西所替代,但过去受的苦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村庄的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人民生活只会越来越幸福,看着村庄的发展与变化我很是欣慰。

我的村庄承载了我整个童年记忆,它从诞生开始经历过贫穷战乱的年代,也经历过建设发展的时期,如今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永丰村养育了我。小时候它就像陪我一起玩耍打闹的小伙伴,如今它又像是看着我长大的一位老人,我的村庄对于我而言就是最亲切的名字、最温暖的家乡、最美好的记忆。

End

作者简介:姚驰,陕西泾阳人。富于想象力,喜欢闲暇之余,写写小故事。

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