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305597.html

水文地质学研究手稿、文献

李仪祉

旧写本

十四件

尺寸不一

提要:包含民国三十一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西北水利问题提要》、经济部泾洛工程局《嘉陵江上游滩险图》《嘉陵江上游形势图(民国二十七年)》《论德国堵塞决口法》《沟洫大意》《勘察嘉陵江航道情形报告》《陕西水利月刊》《固体物质在水中的行动》《泾渠志稿》《黄河上游视察报告》《汉江上游水利之现况与将来之希望》《汉水上游之水运》《陕南水利要略》《北五省旱灾之原因即其根本校治之法》《改良泾惠渠硷地排水计划书》《遗着目录分类大纲》《农村建设文》《诺模术》等一批民国时期珍贵手稿、文献。

北京华艺国际秋季拍卖会

李仪祉(-),原名李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历史治水名人。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被誉为一代水圣。

兴修水利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

陕西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秦时有郑渠,汉时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国强,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可是自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关中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解决了款源问题,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泾惠渠的建成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李仪祉陪同杨虎城在洛惠渠工地视察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在杨虎诚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不辞劳苦,亲自勘测设计,年至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至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万亩。如今,当年李仪祉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

中国水利高等学府的创始人之一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专修班,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其中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教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宗旨,提出“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号召同学们“将来学成到民间,改良农作物,指导农民复兴农业,挽救我们岌岌可危的国家,这么大的责任都要放在诸位的肩膀上,是多么大的使命!”(《忆李先生训词》)

近代科学治理黄河的开拓者

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凡数十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仪祉生于黄土高原,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写成了40多篇文章。

李仪祉纪念馆

年8月22日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的李仪祉纪念馆建成开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部长钱正英为李仪祉纪念馆题写馆名。李仪祉纪念馆也是陕西省“十二五”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和水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此批李仪祉手稿等是重要的水利研究资料,可以让世人全面认识以治水为志、借鉴中外、重视实践、育才重德的一代水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