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季节,村民都帮着来收割甘蔗。
顾客正在挑选购买新鲜出炉的红糖。
砍甘蔗。
运甘蔗。
榨甘蔗汁。
红糖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打砂。
打沙完毕后,将红糖导入模具中冷却定型。
新鲜出炉,带着特殊清香的古法红糖。
成片的甘蔗林,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阳县对坪镇春江中心村位于对坪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13公里,周边与芦稿镇大卷村、对坪镇独角村、对坪镇九道拐毗邻。
过去,春江中心村属于“贫困村”,居住分散,主要经济作物以青花椒、白魔芋、红薯、玉米为主。有耕地面积.3亩,其中山地面积.21亩,森林覆盖率34%,其中生态公益林.21亩,经济林亩。
因缺水、气候等原因,青花椒、白魔芋、红薯、玉米,种啥都收成不好,再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模式极其粗放和单一,村民过着贫穷的苦日子,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村。
穷则思变。在不断探索中,春江中心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成立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甘蔗熬制红糖等产品。
如今,种植甘蔗已成为该村村民增收的又一项支柱产业。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麻柳坪组就有41户,人,种植甘蔗30余亩。目前,麻柳坪组种植农户家家收入超万元。
依托甘蔗种植这一“甜蜜”事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迎来了好日子的同时,也为全村的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地、提供了物质保障。今年,该组甘蔗产量预计达40余万斤,产值可达30万元。
党建引领凝聚人心
在创办和发展专业合作社上,金阳县要求村集体经济专业协会的会长必须是村支部书记,旨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作用。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村组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为抓手,立足村情实际,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强村党组织阵地建设、丰富村党组织活动内容,着力于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以规范基层党建“月会”为抓手,突出过程管控,确保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形成“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金阳县鑫合甘蔗种植农民农业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将支部建在了社里,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等各方面的堡垒作用,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了党建与合作社经济齐头并进。
见到了收益和成效,金阳县开始在各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专业合作社党组织”“支部+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引领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经营、农户入社入股分红”的运营模式增收致富。
政府扶持推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金阳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按照中央和省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凝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识,传承创新并持续深化“发展战略”,持续发展“三带”经济,在河谷经济带发展青花椒套种白魔芋、因地制宜打造金沙江干热河谷亚热带水果产业园,以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依法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筑底强基示范工程为支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建设,打造“金沙瑶池·阳光花城”新金阳。
推动“三产融合”带动。下足产业“绣花”功夫,做精特色农牧业。构建以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为主、“果蔬薯草药”为辅的“3+X”农业体系。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三措并举”,大力扶持适宜地区应栽尽栽、应种尽种、应养尽养,加快打造“五条产业发展示范带”。
坚持颜值化、品质化、价值化“三化互动”,倾力打造务科-桃坪-马依足“产城融合示范带”,南瓦-丙底-百草坡“农旅结合示范带”,洛觉-德溪“农风互补示范带”,热水河-对坪“百里水果示范带”,派来-红联“青花椒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以点带面、以带连片,示范带动全县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适合就干,干了就要干好。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整合全村土地、山林资源,发动群众加入合作社大力种植甘蔗熬制红糖等产品。
然而,发展种植甘蔗和红糖熬制方面也曾遇到不少阻碍。有些群众在思想方面很保守,只相信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传统种植方式,积极性不高,也存在灌溉用水、技术条件、劳动力、销售等方面的制约。
“在年,县委、县政府投入项目资金多万元,在麻柳坪组按照科学栽植的要求,发动群众挖坑、修建灌溉水渠、建微型水池、实施改田改土……还为合作社提供了10万元购买熬制红糖的先进设备。”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坪镇想了很多办法。镇党委副书记杨成喜说,通过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合理引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传授实用技术的阵地、带动群众致富的样板,该村“两委”采取思想发动与强制带动相结合的措施,领着党员和农民群众苦干实干,坚定不移地推进合作社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成立合作社助推产业成型
甘蔗种植,在我国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蔗糖的诞生,更是满足了人类嗜甜的需求。大凉山气候类型多样,拥有良好的甘蔗种植环境,拥有阳光、温度、水源构成的“黄金组合”,独特的立体气候适宜甘蔗的生长,铸就甘蔗味甜、绿色、生态的独特品质,说其“天赐”亦不为过。
近水楼台先得月。金阳县春江中心村种植甘蔗历史悠久,但一直缺乏企业型运作,获利甚微。
年2月,金阳县鑫合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村书记孟加军成为法人。合作社以信誉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贯穿了整个生产及销售过程。将甘蔗种植、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工序实行专业运作,推动了鑫合甘蔗品牌化的发展。
该合作社是金阳县第一家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两千万元,现有社员10户,种植农户25户,种植面积达到30多亩,农户主要以自家土地种植甘蔗参与合作社分红。此外,金阳县还有四个村的部分农户种植甘蔗销售到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生产的甘蔗红糖和甘蔗酒,已注册“糖糖聚”商标,销往国内多个省份。
高质量产品打响金阳招牌
“金阳鑫合红糖散糖零售价16.8一斤,礼盒装的是5斤,自己带走的就84元一盒,需要邮寄出去的就是元一盒。”
“味道真不错,甜度适中,好吃。”“甘蔗酒也好喝,不辣喉咙。”
年1月4日,在金阳县对坪镇的春江中心村麻柳坪组,金阳县鑫合甘蔗种植农民农业合作社开启了新年的第一次红糖熬制。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不断有购买者进来询价后选购红糖和甘蔗酒。
“老板,给我装50斤红糖,我带回老家给亲戚们尝一尝……”一位来自于云南昭通的俞先生正在跟工作人员交谈,俞先生说,自己是在金阳县这边务工,喜欢走哪里就买点当地土特产,之前就一直听当地的朋友说金阳红糖好,听到说今天开始熬制,就一大早赶过来买,给家人们一起尝尝金阳的特产红糖”。
“我们的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青睐,除了到合作社来购买的,还有网上订购的,也有电话预订的。”孟加军说,熬制红糖的厂家很多,而金阳县鑫合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古法制糖、自产自销,使其成为蔗糖行业的佼佼者。
在金阳县,熬制红糖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当地甘蔗全靠农家种植,无农药残留,采用天然矿物肥料及农家有机肥,出产的甘蔗自然也是上等。金阳绿皮甘蔗制作的红糖,一直遵循古法,纯手工熬制,只以甘蔗为原料,不含任何添加剂,无公害制作,只为让更多人享受到纯净、自然、健康的红糖。制作红糖要历经砍运甘蔗、榨汁、过滤沉淀、熬煮等数十道工序。
鑫合红糖的标准近乎苛刻:15斤甘蔗才能熬制出1斤红糖。也只有这样遵循古法熬制出来的红糖,才能更好地保留甘蔗中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红糖水色泽清亮,细腻无渣,喝起来口感顺滑,甜而不腻。
合作社自年2月创建以来,还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帮助定点帮扶的春江中心村发展种植甘蔗产业,并上门收购每户农户种植的全部甘蔗,同时收购的价格比市场价格略高,并积极解决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三年来发放民工临时就业工资50余万元。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现已销往全国,带动了村民致富。
一块好红糖的背后,寄予的是大山子民摆脱贫困,自力更生,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鑫合的成功,不仅辐射带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更是特色农业助农富农的现实模板,犹如一块块红糖,虽紧实小巧,却自有清香扑鼻而来。
近年来,金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一村一项目”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深挖自身潜力,实现“一村一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全覆盖。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蓬勃发展,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标准化生产推动合作社发展
目前,合作社每天红糖生产能达到斤左右,每年甘蔗酒的酿制能达到斤左右,生产规模正在扩大。春江中心村种植的甘蔗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合作社还向附近的几个镇收甘蔗,就连云南巧家的甘蔗也会拉过来卖给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虽然发展得比较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取经、实地学习等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生产技术和扩大销售模式,让我们的产量和品质以及销售都能得到更好地提升。”村书记孟加军说,有些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实地考察,近期,巧家县的红糖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生产,合作社准备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到巧家去考察和学习。
合作社还协调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从种植、农药化肥使用到产品化销售等各环节,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标准化生产,并做好品牌宣传,在组织发动群众种植甘蔗的同时,加大科技培训,组织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寻找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
甘蔗丰收村民笑开颜
“哎,大家快来,山上那一片甘蔗,那么多。”在春江中心村麻柳坪组抬头往上看,整个山坡上一片片翠绿出现在眼前,随行的朋友说,这就是麻柳坪组的甘蔗基地。
“来、来、来,砍一根尝一下。这个是我们的特产,绿皮甘蔗又脆又甜。”正在忙碌着砍甘蔗的村民们,热情地砍下一根甘蔗,给大家品尝新鲜的甘蔗。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我家甘蔗全部卖到村上的金阳县鑫合甘蔗种植农民农业合作社去了,今年收获还不错,我家种了3亩地,产量有3万多斤,根本就不愁卖不出去,合作社的收购价格还比市场价多上1毛。”村民黄庭贵热情地介绍。
黄庭贵以前家里穷,靠山吃山,种一些花椒树和红苕,但由于缺水、天气的原因,产量都不高。这两年,合作社成立了,带领村民种甘蔗,并提供技术支持,水源也解决了些,村民们也就放心地干了。到甘蔗能砍的季节,黄庭贵夫妇就回来砍甘蔗,然后又到合作社里面去打零工,现在他们夫妇俩已经是合作社里面的工作能手了。去年,黄庭贵家种甘蔗收入在3万左右,合作社干零工也挣上2万左右。
“原来住的房屋很简陋,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现在好多了,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设施齐全,生活不比城里人差。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更有盼头了……”黄庭贵夫妻俩高兴地笑着说。
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鼓起了春江中心村村民的腰包,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过去的贫困面貌,早已在群众的记忆中淡去。
如今的春江中心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漂亮的房子,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和货车等农业运输工具一应俱全,全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
而甘蔗,也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未来,该村规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早都谋划好了,要扩大种植规模,把甘蔗种植面积再扩大80余亩,打造全县第一个甘蔗基地。”对坪镇党委副书记杨成喜说,该村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增大种植面积,将村四周的杂树全部换成甘蔗,争取能够达到余亩的种植面积。在提高甘蔗产量的同时让村民腰包更加鼓起来,并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硬环境,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发展甘蔗产业,加大种树规模,提高产量,推动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切实为群众增收筑牢基础,让春江的村民更加幸福和富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壮大合作社优势,加大对合作社体系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标准化生产、深加工、产业竞争力等现代化建设,并延长产业链,着力扩大甘蔗种植规模,积极为专业合作社落实财政扶持资金、提供担保贷款,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电商消费平台、县级媒体宣传、高速路带来的便利等方式,为合作社产品对外销售提供帮助。
集中力量把甘蔗产业做精做优,带动整个对坪区域金沙江河谷亚热带水果产业发展,把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夯实在农民身上,让农民主导乡村产业发展,分享更多增值收益,让农民的日子更美好、更幸福。(黄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