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丁黎晖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通过实施一系列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方法举措,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引擎、硬支撑,助力乡村电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长足发展,农村从“用上电”变为“用好电”,全面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用电需求,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蓄势赋能。

“小篮子”变身“大产业”

“贺老师讲得通俗易懂,我们60多个村民都学会了这种花样编织手法,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2月17日,永寿县监军镇固县村热闹非凡,在村委会的道德大讲堂内整齐摆放着麻绳、彩带、剪刀等物品,村民们一边认真听老师讲解,一边动手实际操作。

据了解,国网咸阳供电公司驻村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该村部分残疾人因为身体条件受限不能出外务工,但是他们都有一双擅长编织的巧手。于是,驻村电力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干部商议,对他们的特长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王涛是国网咸阳供电公司驻固县村的电工,他主动和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编织达人联系,邀请“网红”贺老师来到村上,手把手给群众教技术。随后,王涛又带着村民们的编织篮子赶赴西安朱雀花卉市场,打通了生产,销售渠道,“绳编合作社”精心编织的篮子有了销路,群众心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真正将“小篮子”变成“大产业”,拓宽当地村民的致富之路。

“红色沃土”诞生“绿色希望”

“我们村的人现在不管走到哪儿,话题都离不开树,一提起树就来精神了!”说这话的是三原柴家窑村村民马雷,年,他经营的苗木纯收入达到70余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标兵。

三原柴家窑村红色资源优势深厚,年7月,柴家窑村6位共产党员秘密成立了柴家窑村党支部,先后涌现出14位革命烈士。进入新时代以后,柴家窑村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用勤劳和智慧带领群众走上致富大道。

柴家窑村位于渭北平原的“旱腰带”上,柴家窑村选择了发展耐寒的苗木产业,并投资余万元实施“引泾上塬”项目,解决余亩苗木的灌溉问题,借着与兴和园林、万科公司在园林方面的合作,村里开始培植自己的产业,逐渐形成了苗木种植产业链,给群众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年8月,国网咸阳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投入2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年对该村养殖场投资10万元,新布点千伏安配变及10千伏线路,投资电力广场10万余元资金正在积极筹备中。

年,柴家窑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该村将积极探索发展“红色+绿色”教育研学基地,让生态文明为红色旅游提供重要的环境载体,进一步筑牢了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家门口走出“致富路”

“现在不用出去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兼顾接送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57岁的农民路社娃提起现在的生活,开心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该村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种植、奶山羊养殖和樱桃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年,泾阳县安吴镇、雒仵村村委会、国网咸阳供电公司泾阳公司通过在多地开展调研和实地考察,引进了适合该区域种植的金银花,经过试点种植后,在全村开展规模化种植,并开设了金银花加工厂,成立了“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助力集体经济不断增收。如今,金银花种植面积达余亩,亩产值元以上。

面对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先后争取各类专项资金余万元,累计投入余万元进行高低压线路改造,增容布点配变4台、改造4台配电柜,更换全村下户线及部分低压主干线,解决了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年,雒仵村人均收入元,较年人均元增加了42%,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翻番。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上,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将扎实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加大电网改造投入,打通农村产业发展的“电力血脉”,不断提升电力规划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助力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