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一部有历史沧桑感的片子,我最近一直在泾阳的大地上转悠。

在近在咫尺的桥底镇,我遭遇了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

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这片郑国渠滋润的沃土,自古以来就物阜民丰,商贸发达,有“天下县泾三原”之美誉,桥底镇遂成为泾阳“三宫六院八镇九渡”之一镇,也是西北商贸重镇。

桥底镇处于郑国渠暨泾惠渠上游,灌溉方便,明代中后期即成棉花主要产地。民国初年,上海、苏州一些有眼光的民族工业者为了发展民族纺织工业,特从美国引进优质斯绵品种,在泾阳大地一举试种成功,桥底遂成为“泾斯棉”的重要产地。

随着棉花产量的逐年增加,经营棉花的购销店铺(旧称花店)应时而生。据村里老年人讲,在当时桥底镇东西仅一公里长的街道上,大小花店最多时曾达20多家,“俊记花行”、“全记花行”、“新昌花行”、“鑫记花行”四家花店资金雄厚,基本垄断了桥底的棉花收购,其中以“俊记花行”做的最大,他直接与上海的“申新”、“大华”纱厂挂钩,每到收购季节,这两个厂均派庄客住到泾阳县城西关“协丰花行”、“晋兴隆花行”监督收购调运。

也许赵慧琴老人与桥底镇的老房子有缘。她的继父——泾阳太平王里村人康成财早年在“俊记花行”里当伙计(会计)。年,她在19岁那年嫁于桥底就住在“俊记花行”隔壁。据赵慧琴老人讲,她刚结婚时生活相当窘迫,吃、住都非常困难。但她硬是省吃俭用,苦打苦拼,先典后当的买下了这院当年父亲当伙计的老房子。

来源:泾阳信息办(作者迟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29.html